轮番登场的“非遗大秀”,令人如痴如醉;超凡极致的“非遗技艺”,尽显非遗文化魅力;充满趣味的文物知识现场竞答,引来无数热心市民的关注。今年的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县文化局举办了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为市民送出丰厚“文化大礼包”,通过活动旨在让沉淀着历史和记忆的武义文化遗产“活”了起来,让更多的市民感知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
聚焦非遗小镇,领略文化魅力
台上,民俗婚嫁展风情,曼妙歌舞融茶韵;台下,畲乡美酒迎客来,非遗工匠秀技艺。6月8日上午,武义县“2018自然与文化遗产日暨婺风·美丽非遗百村行活动”启动仪式在风光秀丽、人文荟萃的莲乡古镇、省级非遗主题小镇—柳城畲族镇隆重举行,相关部门领导、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社会各界人士500多人共同见证一场盛况空前的非遗传统技艺展演活动。
展演现场,百年昆曲的特色剧目《取金刀》、曲调悠扬高亢的《秀美武义》、展示畲族特色婚庆仪式《哭嫁》等9个独具特色节目先后登台,诉说武义的秀美山水,把非遗传承搬上舞台,将场内气氛推向了高潮。启动仪式上,还为获得浙江省非遗小镇的柳城畲族镇、2位浙江省第五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个金华市第七批非遗项目进行颁奖授牌。
活动现场,除了观看精彩的非遗展演,人们还三五成群参观现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赞叹草编、竹编的精巧别致。
据悉,我县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5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5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人。
宣传文物知识,传承千年文化
6月8日,县文保所、县博物馆在有着800多年历史的熟溪古廊桥上联合举办“武义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成功展”、“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的图片展以及武义文物知识现场竞答活动。
全县11000多件文物的照片在40余块文物图片展板上展出,驻足观看的居民络绎不绝,交流不断。图片展生动地展示了我县文物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让更多市民更好地了解武义历史,走近武义文物。
在“我问你答”的活动区里,县文保所工作人员在提问“武义有哪几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时,现场的汤大爷秒答:“延福寺、俞源村古建筑群、吕祖谦及家族墓3处。”赢得现场阵阵掌声。“我们村就有一个省级保护单位—岭下汤石祠,我还写过它的故事哩!”汤大爷乐呵呵地说,“县里开展的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这项工作很好,不少村的古建筑修葺一新,可以作为老年协会、文化礼堂等乡村文化娱乐场所,对活跃乡村文化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在场的市民对这种寓教于乐宣传武义文物知识的方式尤为喜爱,纷纷抢答,场面热闹非凡,工作人员还为每一位竞答成功的市民送上小奖品一份。现场共发放有奖问答纪念品200余份,发放文物知识宣传资料近千余份。
激活非遗技艺,撬动乡村振兴
我县文化部门在技艺培训、展演推介、影像记录等多种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方式的基础上,探索出“非遗+文创”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创新业态相结合、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在第13届文交会上,我县选送的根雕作品《盼归》、大漆作品《多宝阁》、陶瓷作品《轨迹》3件文化衍生品在5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其中由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舍安创作的根雕作品《盼归》摘得工艺美术金奖。
新的发展模式让“高冷”非遗技艺变得“亲民”、“接地气”,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为武义带来了“真金白银”。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打造的“文礼青瓷”作为我县本土特有的文化礼品名声鹊起,年创产值100余万元。钟宏云创办的两家“漆香草堂”从事大漆髹饰技艺的传承、研究,年收入2千多万元;农耕竹编传承人何文良手工产品供不应求,年收入10多万元。桃溪东垄村乡村旅游文化旅游节、柳城宣莲文化旅游节等民俗节庆游客如织,给当地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
未来,县文化部门将继续携手各乡镇街道深挖多彩非遗,找准各个乡村历史文脉和个性特色,盘活婺州窑、传统漆器、竹编、陶艺、萤石雕刻等文化资源,把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文化生产力,让“乡村振兴”充满文化底气。
(张蕾 吕雯/文 张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