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梦菡 陈瀚
现代
农业
“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几千年来传统农业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我县农业生产在播种、管理、收获、加工、出售等各个环节均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效率有了极大提高。从人拉肩扛到飞机作业,从每天耕作几分地的人力,到一天作业几十亩地的链轨拖拉机,再到一天作业几百亩地的大马力机车,如今,千百年来农民“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愁,播种不用扶犁”的梦想,正在武川大地变成现实。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从农村开始、从农业开始。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40年来,农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武义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来,现代化之风渐进,农业机械化、产业特色化……在武川大地希望的田野上,武义现代农业雏形初显。
“铁牛”奔腾犁万亩,沃野苍青变“绿金”。进入21世纪,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武义现代农业随之展开了一幅幅波澜画卷。一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县农业产业的“大变迁”。1980年,我县农业总产值仅8887万元,到1986年翻了一番,到1992年又翻了一番。2016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25.3亿元,是1980年的28.5倍。
“铁牛”奔腾:从“哞哞”到“突突”
金秋时节,又是一年水稻收获季,乡村到处可见繁忙的丰收景象。泉溪镇巩宅村跃平粮食合作社的场院里,比那座办公楼更气派的是高大的机车库棚。其中最抢眼的是一台“巨无霸”农机,一个身高1.7米的人站在它的旁边,仅能够得到它的车轮。
“养牛又拉犁,一脚黄土一脚泥。年轻时,我家的几亩土地要翻一遍,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而且还要喂牛。即使庄稼年年丰收,但一算账,收获的仅仅只是劳力钱。”合作社负责人高跃平记忆里最深的是小时候的农忙时节,“那时候种田,纯粹靠劳力。稍微能劳动的孩子一到农忙时节也要去田里帮忙劳作。大队里虽然有拖拉机,但农忙时节要排着队借;好不容易借到了拖拉机,结果用起来非常不方便,最后还是要靠人和牛!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就会年年缺粮少钱,日子过得很清苦。”
“以前,我们村成立过一个机耕队,但坚持没多久就解散了。”高跃平对合作社那81台农机具如数家珍,摆弄一辈子农机的他对村里农机化的历史也最清楚,“到2008年,我们村成立了粮食合作社。合作社买了收割机和中型拖拉机,从而结束了‘小四轮’一统天下的局面,地里再也看不见‘牛马犁’了。”
虽然有了农机,但农机合作社的起步并不顺利。“2008年,我们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村里土地连不成片,形成了许多条‘垄沟’,白白浪费了土地。”高跃平说。这让高跃平和泉溪镇的干部认识到,合作社要发展,仅有农机是不够的。要让大农机真正发挥作用,土地就要集中连片、规模作业。2008年秋收后,他们用了几个月时间,动员村民加入合作社。第二年,合作社对集中起来的耕地进行统一供种、统一春播、统一施肥、统一收获。当年,合作社的粮食每亩增产30%,而且机械成本与人工相比要低得多。
许多农户带地加入了合作社,实现了合作社成立之初的理想:“反租农民土地,放飞劳动力”。农民将土地交给合作社耕种以后,就从土地上抽身出来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畜牧养殖。村民巩勇忠一家就在村里经营来料加工,年收入有好几十万元,让村里人羡慕极了。
从传统的牛耕人掘、肩挑背扛,到现在“铁牛”拉犁、插秧施肥收割烘干一体化,原先田野里的“哞哞”声渐渐被“突突”声取代。这种转变,是武义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量,也是帮助武义农民种出金稻穗的关键所在。2008年以来,历经近10年的发展,我县现代农机合作社经过了起步、巩固和提高三个阶段,正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正如跃平粮食合作社一样,现代农机合作社以先进的装备、大规模的土地、不断增强的市场话语权和销售能力,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化大农业有效对接,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春种秋收:一粒稻种引出现代农业路
改革开放40年来,武义农村悄然变迁。但变化的不仅仅是农机工具,还有人们的种粮理念。改革开放伊始,我县实行农村土地承包时,许多流转土地种植水稻的先行者们,仍旧按照传统的方式追求高产,化肥用得多,产量是有了,品质却不高,卖不起价格。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这个问题曾经不止一次地困扰着武义无数的父老乡亲。除了施药施化肥这条走不长远的路外,只有从种子入手,选优种子培育,才能真正实现土地产量提高。由此,武义和杂交水稻的结缘,似乎是一种必然。
我县与杂交水稻的结缘,源于1976年。此后,依托袁隆平及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支持,我县推广杂交水稻水平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成了袁隆平在湖南之外的又一个杂交水稻科研试验推广基地。袁隆平这位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也与武义结下了30多年的深情厚谊。袁隆平曾先后3次亲临武义指导,给我县人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在袁隆平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县推广杂交水稻的水平始终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地位。据统计,从1983年至1999年,我县累计推广杂交早稻种植面积为89773.33公顷,平均亩产比常规早稻增59.95千克,增产幅度19.91%,共增产粮食8.07万吨。1999年7月5日至6日,全国两系法优质杂交早稻示范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会上,袁隆平说:“推广杂交稻,武义县领导特别重视,组织、财政、人力、物力等各方面都搞得非常不错。武义的杂交早稻占早稻面积的80%,这在全国来说恐怕也是第一家。”
2000年以后,袁隆平又两次来到武义,选优超级稻品种在武义试种,并时刻关心关注着武义农业的发展。为感谢袁隆平院士在粮食生产发展上对我县的特殊关心和支持,武义县委、县政府特授予袁隆平“武义县荣誉市民”称号。当有记者在采访中问及袁隆平获得世界级、国家级的荣誉有几十项,最让你兴奋的有哪些时,他说:“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还有武义荣誉市民让我很受用,因为武义农民种杂交水稻有20多个年头,产量一次次飞跃,成为发展杂交稻的基石。”他质朴的言辞真实地反映出他对武义的深厚情感。
由一粒稻种起步,人们逐渐向过去的种粮理念告别,对产品品质的追求让武义农业有了更高更“挑剔”的视野。世纪交互,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武义又将目标从追求产量增加转变到绿色有机可持续发展。武义的有机茶、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主打有机牌,唱好绿色戏,武义现代农业正红火兴旺,一大批如更香茗茶、寿仙谷医药等农业龙头企业成为乡村振兴新力量。
去年,我县提出了“有机农业第一县”的创建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稳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县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连续四年保持全市第一。以有机农产品为例,2017年我县共有有机认证企业96家,产品184个,面积5.1万亩。秸秆还田、畜禽粪资源化利用、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这些崭新的生产理念,成为这片土地农业转型的最新注脚。
恋土而生:土地,农业,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新风传到武义,我县农民开始要求改变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1981年9月,王宅公社的汤处、马昂、朝阳和俞源公社的下杨一等4个大队的35个生产队,在我县率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8月26日,中共武义县委出台了《关于各业专业承包、大田联产到劳、两田制、包干到户责任制的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明确社员承包耕地有种植权,允许将茶叶、蚕桑、柑橘、油茶、油桐等经济作物和鱼塘、水库投标承包到户到劳。同年9月1日,开始在全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迅速席卷武义农村。
初尝甜头的农民,这时担忧的只有一件事:承包期太短,怕这种好日子长不了。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时掌握民情,分别于1983年、1984年继续推进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1998年5月初,我县开始全面进行土地延包。根据“大稳定,小调整”的精神,大田承包期一律从1998年起延长30年,到2028年止。2004年,全县又一次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完善工作。2007年底,全县88640户家庭,经营耕地面积210917亩,累计签订有效家庭承包合同84392份。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发展,以租赁承包、转让转包、反租倒包等形式为主的新土地“故事”随之兴起。土地一包到户,农民便空闲多了,有许多富余时间可以做别的事情。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很快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的专业户,农村长期形成的单纯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随之发生了变化。
今年2月12日,还是旧岁未辞的年关,俞源乡岩坑村的102户村民收到了一份新年“土地”大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新证,成为金华市除试点地区外首批领到该证的农户。在这本经营证上,精确标示了承包土地的面积、方位和界限,避免了土地边界纠纷,也为土地流转、整治和抵押贷款提供了保障。从此,土地有了“身份证”,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改革开放40年来,土地和农民的故事,正一步步随着时代变迁而更加生动活现。
土地故事翻开了新篇,农业产业化发展随着土地要素的聚集,成为了一种新兴业态。近年来,我县以农业两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农业“两区”集聚、融合、创新、共享、绿色发展。我县积极开展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工作,经省、市政府批准,我县成功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名单,柳城畲族镇成功列入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名单。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坚持把“两区”建设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抓手、主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发展,“两区”建设成效显著。去年9月22日,我县成功举办了2017年度金华市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因土地而深刻蜕变。展望未来发展大计,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旅融合发展等将农业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在勤劳的武义人眼中,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眼下即将前行的路……
(本版部分图片由朱谢旻、张建成、县农业局提供)
改革开放大事记
1981年
9月,王宅公社的马昂、汤处、朝阳和俞源公社的下杨一等四个大队的35个生产队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1982年
8月26日,中共武义县委、县政府发文《关于各业专业承包、大田联产到劳、两田制、包干到户责任制的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
9月25日,全县2390个生产队全部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
继续推进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同时落实完善了经济特产承包责任制。
1994年
6月,“武阳春雨”研制成功。
1996年
10月,武义制定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确定王宅镇郭浦朱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施区。
1998年
5月初,我县开始全面进行土地延包。根据“大稳定,小调整”的精神,大田承包期一律从1998年起延长30年,到2028年止。
2004年
“武阳春雨”茶获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武义县被列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级稻示范基地。
2006年
我县成立第一个现代专业粮食合作社
2007年
我县统一进行育苗和机插秧苗
2012年
武义县被推荐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
武义宣莲成为全县第一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6年
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25.3亿元,是1980年的28.5倍。
2018年
8月,武义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通过省级综合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