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杭欣 徐策
改革开放大事记
1983年
我县借鉴古代民间花会形式,举办了第一场乡村“文艺百花会”。此后35年接续举办、传承出新,铸就了浙江中部地区跨时最长、参与最高、影响最广的草根文化品牌。
1985年
10月县婺剧团带《双狮图》、《长乐宫》两剧目进京演出。
2001年
6月25日俞源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
8月武义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
2007年
5月我县被确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县。
6月9日省政府公布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县《花灯花轿》、《武义昆曲》、《畲族三月三》、《迎大蜡烛》四个项目榜上有名。
2008年
1月25日武义“七夕节·接仙女”被列为浙江省首批传统节日保护基地(项目)。
6月14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榜上有名。
8月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2011年
12月29日我县南宋古墓出土的“徐谓礼文书”被鉴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这是我国近代史学考古以来首次发现于墓葬中的宋代纸质文物。
2012年
10月25日中华明招文化研究院挂牌。
2013年
我县成功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
2014年
武义县文化馆民俗文化艺术团赴澳门参加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艺术周演出活动。
2016年
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延福寺修复工程竣工。
2017年
我县首届昆曲艺术周活动在璟园举行。
2018年
7月我省首部反映村务监督制度的现实题材影片《漂亮的村事》首映。《漂亮的村事》改编自发生在我县后陈村的村务监督制度改革一事。
一只只油亮亮、白胖胖的馄饨,挨挨挤挤地在冒着热气的炉灶上翻腾,令人垂涎的香气飘过隔壁的油炸摊子,飘过对面的射击摊位,又飘到了正演着《断桥》的戏台子上……这光景,勾起了坦洪乡上陶村金奶奶儿时的美好记忆。她说:“以前每逢村子里唱戏,我就在这里卖馄饨。后来,馄饨摊儿前人越来越少,村子里也许久不做戏了。现在,文化馆送戏下乡,使这个地方又重新热闹了起来,我也重新回来支个摊儿、听个戏、凑个热闹,高兴!”
文化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它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也最能鼓舞人民高歌奋进。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更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摆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40年春风化雨,40年砥砺奋进。紧跟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文化事业正以蓬勃之态在武川大地上舒展自己的枝叶,并开出繁盛之花。以“文化强县”创建为目标,我县积极推进城乡文化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建成“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新社区30分钟文化圈”;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因地制宜,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普惠民生,实现每百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0平方米,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达到1册以上;成功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完善文化设施点亮精神家园
9月中旬,白洋街道界首村文化礼堂里热闹上演了“我们的家园——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庆丰收”系列活动。村民们从四乡八邻赶来,或欣赏自导自演的草根文艺汇演,或围聚在非遗展示台前细细品味非遗技艺,文化礼堂已成为村民们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相对而言,农村生活很单调,村民们最常干的事便是在树底下、弄堂口儿,支个小桌子,打牌搓麻。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2013年,我县建起第一批文化礼堂。在县委宣传部、文化局等相关单位的积极引导下,各村都依托文化礼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实现了教育教化进礼堂、乡风乡愁进礼堂、礼仪礼节进礼堂、文艺文化进礼堂。群众普遍反映,凡是建有农村文化礼堂的村,笑声多了,麻将声少了;讲文明的人多了,上访的人少了;热心公益的人多了,治安案件少了。此后,文化礼堂在全县农村遍地开花,各乡镇对文化礼堂创建工作的认识越来越到位,创建热情也日益高涨。
目前,我县已形成县、乡、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以文化礼堂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设施(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日益完善。县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一级文化馆”和“一级图书馆”标准;建成9个“七个一”标准省级文化示范村。2013年,城区的湖畔、壶山两个仿古戏台建成后,湖畔戏台每年由业余团队演出近200场,壶山戏台每年举办“壶山之夜”纳凉文化节。
立足各乡镇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我县还因地制宜构建了“一带一路一线”,即“乡风文明示范带、奇幻童话云天路、生态廊道风景线”文化礼堂格局,打造“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特色文化礼堂。如,新宅镇安凤村在文化礼堂设立“汤汤‘安与凤’童话创作示范基地”,挖掘凤凰文化内涵,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履坦镇坛头村开发了600多亩湿地公园,并推广“婺州窑”、“走马灯”等民俗体验活动,文化礼堂建设融合了“生态美”与“人文美”……令乡村文化焕发无限新鲜魅力。
创新文化服务惠及千家万户
时间回溯到三四十年前,那时农村里做场戏,就是农民们难得的“文化盛宴”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乡土戏班日渐式微,传统的文化服务已满足不了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面对这样的情况,近年来,我县大力开展送文化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民生大篷车—送文化”、农家书屋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众多精彩、经典的文化活动得以重回农村。
“我们每年都会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编排、创作一些快板、小品、音乐、戏剧、舞蹈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送戏下乡’的方式来推动文化惠民。”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7年开始,我县每年完成送演出下乡150场以上、送电影下乡3800场左右、送图书下乡15000册以上。以“民星讲堂”为平台,免费举办戏曲小品创作、群文舞蹈、美术(剪纸)、摄影、戏剧表演、书法等培训班,为广大群众学习文化才艺、提升文化素养提供优质平台,每年参加培训人员达2000多人次。
文化惠民政策的落地,还使人们从文艺活动的“旁观者”成为文娱活动的“主角”。 1983年,我县借鉴古代民间花会形式,举办了第一场乡村“文艺百花会”,受到群众热烈欢迎。此后35年,我县持续举办、传承出新,铸就了浙江省跨时最长、参与最高、影响最广的草根文化品牌之一“文艺百花会”。今年,我县已举办乡村“文艺百花会”32场次,演出节目488个,参演群众3500余名,观众达10万余人次。
随着文化礼堂、村级文化活动室、公共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县域内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我县始终坚持“平等、免费、无障碍和无差别”的文化服务理念,文化馆、图书馆向广大群众免费开放,以“全民阅读节”、“未成年人读书节”、“琅琅书声进礼堂”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拓展图书服务领域,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促进读者之间互动交流,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读者队伍迅速扩大。据统计,2016-2018年县图书馆共服务读者90余万人次,外借图书60余万册。
传承文化遗产书写历史传奇
明招古木叶千层,山自浮云溪自横。
春树莺藏无觅处,遗编灯火屡吞声。
明招山峰峦起伏,小白溪细秀曲折,武义明招文化孕育其中、渊远流长。东晋阮孚避世隐居,舍宅建寺,将隐逸文化注入武义的文脉;南宋理学家、金华学派创始人吕祖谦寻觅阮孚踪迹,于明招山设堂讲学,冲破当时“重经轻史”的禁锢,经世致用的价值观千百年来历久弥新,成为“明招文化”的精神内涵。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县坚持继承和发扬“明招文化”,并于2017年启动明招文化园景观(一期)工程。工程以“一园、三区、八景点”为轴,用四季主题诠释儒、释、道明招历史文化遗存魅力。
同时,我县加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加大对吕祖谦及家族墓、俞源村古建筑群、延福寺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10处省级、64处县级文保单位的保护力度。2013年,吕祖谦及家族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明招文化铸就武义的风骨,珍贵遗产充实了文化的血肉。2007年5月,我县被确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武义七夕节·接仙女”被列为浙江省首批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项目)。目前,我县已有国家级非遗名录2项、省级13项、市级43项、县级110项。2016年8月,武义县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共登录可移动文物11668件(套),新认定文物7000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82件(套),县博物馆获评浙江省“一普”工作先进单位,馆内现藏文物1145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4件,二级文物35件,三级文物300件。
为满足新时期文博事业发展需求,我县大力增加文博事业投入,支持、鼓励、引导国有和非国有单位共同发展文博事业。2015年,主体建筑面积10998平方米、总投资约1.8亿元的武义县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该馆对标国际博协对博物馆最新定位,具备满足现代博物馆所需的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和休闲服务等多个功能,将于今年年底落成。2017年,我县结合文物保护、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工作,积极探索生态(社区)博物馆建设,出台了《武义县特色博物馆(展示馆)创建办法(试行)》,支持非国有单位成功创建21家特色博物馆(展示馆),发放奖励资金200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积极以“民办公助”的方式撬动民间资本,推动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工作。“民办公助”,即采用民间资金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形式,实施文物与历史建筑保护开发项目,文物修缮资金按政府与乡镇、村集体资金9:1的比例承担。近一年来,我县共对60余处县级文保单位、文保点、登录点进行修缮,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吸引民间投入文物保护修缮资金800余万元。2017年,我县还创建了首批21家特色博物馆(展示馆),并力争3年内在全县创建100家特色博物馆(展示馆),使之成为传承历史文化、彰显特色文化的新地标。
(本版部分图片由朱谢旻、县文化局提供)
新时代再出发:
改革开放翻开了武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崭新一页。进入“十三五”,我县将紧抓文化事业和产业新发展的历史机遇,审时度势、加快步伐,围绕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探索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深入实施“文旅富县”发展战略,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努力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持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已建成的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上,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综合利用,全面实施免费开放;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进一步拓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巩固农家书屋建设成果,完成全县544个行政村已建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工作;落实“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每年送电影下乡3000场次以上。
打响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做精文艺百花会、纳凉晚会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继续开展主题文化广场、读书节、群众文化节、文化艺术节、民俗文化节等,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加强文化艺术队伍建设,举办全县文化馆(站)长及文化骨干培训班,组织参加全省农村文化管理员、社区文化辅导员等系统培训,举办文化馆(站)干部业务大赛。扎实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完善延福寺展示利用工程,提升“三防”保护能力,加强文物法规宣传,做好田野文物和文物库房安全防范、落实古建筑防火和文物开放单位安全管理工作。
着力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影视文化招商力度,对影视企业设立、影视基地创建等予以资金奖励,鼓励多出优秀影视作品,多创造符合县域实际的外宣作品(如《漂亮的村事》);加大对民营表演团体扶持力度,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氛围;立足传统扑克产业、文教用品产业、时尚休闲用品产业,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发展。
县委、县政府在《关于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推进“富强武义、宜居武义、幸福武义、生态武义、和谐武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展望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出新,百花齐放满堂春。我们相信,武义文化事业发展必将呈现高质量、跨越式的崭新局面,焕发出创新活力与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