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组织企业赴粤学习考察启示之二
东莞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现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户籍人口168.31万人,常住人口674.88万人。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以外源型经济为龙头,以加工制造业为支撑,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东莞外源型经济实力雄厚,集聚了外资企业15400多家,其中包括世界100强企业9家,500强企业45家,海外上市公司超过800家;内源型经济做大做强,民营经济逐步向科技化、外向化、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省、市两级民营科技企业累计分别达359家和1300家。东莞制造业驰名中外,2万多家制造企业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技术先进、涉及30多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的制造业体系,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特别是IT产业,在全球占有重要位置,现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电脑资讯产品生产基地和电子产品零配件采购基地。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6650亿元,增长32.7%,财政收入达540亿元。
今日的东莞,已经确立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战略发展新思路,按照“统筹全局、改革创新、注重和谐、关注民生、求真务实”的要求,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狠抓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执政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努力把东莞打造成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
近年以来,东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推进经济转型,大力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东莞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快速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注重开放发展。实施外源型经济升级转型工程,积极引导企业应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影响,努力实现平稳过渡。同时不断提高引进项目的规模、技术、效益门槛,提升外资水平。二是注重集约发展,加快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虎门港、东部工业园、东莞生态园等园区的开发建设。三是注重内源发展。完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为抓手,按照不同条件分别资助100——2000万元,引导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四是注重持续发展,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加强土地战略储备,加大对紧缺行业的本地劳动力和新东莞人的免费培训力度。五是注重协调发展。
东莞还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一是完善创新政策。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为统领,出台了涵盖科技人才引进、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企业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11个配套政策。从2006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科技产业发展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壮大创新龙头。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和各镇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重点,提高科技创新研发能力。三是培育创新主体。以发展拥有自有品牌、自主技术的“两自”企业为抓手,扶持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四是建设创新平台。相继建成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中心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五是抓好创新人才工作。调整企业和事业单位人才入户政策,建立拔尖人才激励机制,成立博士创业促进会,建成5家博士后工作站。
启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升值、劳动成本大幅提高、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日益严峻,如何加快经济的转型,从而做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东莞的创业创新做法值得我县学习借鉴。东莞经济转型的总体方向,就是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具体就是努力实现“六大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转变;二是经济体制从初级市场经济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三是经济结构从外源型为主向内外源型经济并重转变;四是对外开放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走出去并举转变;五是产业结构从加工制造环节主导的纺锤型向加工制造与研发服务环节协调发展的哑铃型转变;六是资源利用从线型经济向循环型经济转变。我县现在同样面临和东莞一样的转型提质的难题,我们不妨也学习借鉴东莞的做法。
我县要提升竞争力,须调整战略:转变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思路——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外生增长转向内生增长,引进低级转向引进高级,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粗放发展转向集约发展,扩大规模转向提升结构。加快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激励企业从事资本推动、技术推动、创新推动产业活动。 (许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