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万名桥,大清咸丰造,横跨南北麻阳江”。麻阳港下游的王宅境内,有一座似新似旧、长近百米的长桥。它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因上万人捐款而得名万名桥。它是武义人民勤劳纯朴、热心公益、慷慨解难的历史象征。一直以来,万名桥与麻阳港相依相伴,亲历过抗日战争时期的烽火连天,经历了百年的风吹雨打,人行车压,依然散发着古朴的味道。在王宅这片土地上,万名桥承载着历史的沧桑,见证着古镇的辉煌。
王宅镇地处我县腹部中心,距县城14公里,区域面积101.7平方公里,西南面贯通俞源、桃溪等乡镇,北接白姆乡及金华等地,是我县中西部的交通枢纽。早在嘉庆年间,王宅镇内就出现一条较早的水道,当时交通工具甚少,这里的水路较繁忙,致使徽州一带的客商看中此处水运交通发达的优势,来此经商并安居下来。王宅镇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完好的徽州驿馆,门外的石碑上刻有嘉庆柒年孟冬月的字样,里面居住着2户徽州人的后裔。据现年73岁的吴顺年介绍,他从出生就一直住在这里,小时听父母说是他的太公乘水路来这边做生意,尔后在这里定居,徽州驿馆是给前来这边做生意的徽州人提供食宿之用的。另外,在王宅镇人们的记忆中,熟溪河边曾经有一个叫黄船头码头。据82岁的吴启桂老人介绍,码头最早时期是什么用途不太清楚,但从他记事以来,黄船头码头一直被麻阳港上游的村民用来运送木材、毛竹等前往金华,而且必须要等发大水后才能赶上这么一次好时机。在交通不发达年代,镇里的水路算是比较繁忙的,所以不论早期或近期,可以说王宅是水上交通重镇,不仅是上游的人们拖运木材的必经之路,极有可能也是徽商云集货物转运中心。如今,黄船头码头已经完全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咸丰年间,万名桥建成后,为人们往来交通提供了极大方便。成为县城通往柳城、松阳的必经之路。1978年,县交通部门对古桥加宽改造,改造后的桥一半是老桥,一半是新桥。
万名桥见证了王宅镇的繁荣兴衰。追溯王宅的历史,王宅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解放前,王宅镇原为港沅镇,1950年称王宅乡,1956年改为红旗乡,当时,乡里只有1100多人口。后又改为王宅人民公社,时有马昂、汤处、胡家、马府下、杜畈、山碧张、桥亭、青坑、王宅、郭浦朱10个大队建制。1983年复称王宅乡,1985年又改为王宅镇,不同的是10个大队改为了10个村。1992年,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发展扩大,王宅镇、要巨乡、陶宅乡二乡一镇合并为王宅镇。全镇辖46个行政村,2.8万人口。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王宅镇的工业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该镇王宅茶厂、王宅剪刀厂等乡镇企业的兴起,带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由王宅茶厂、王宅造纸厂、王宅氟矿厂集资兴建的六层高的工业大楼,写下过该镇工业经济发展的辉煌一页。近年来,王宅镇更是抓住44省道拓宽改造、县域经济沿上松线梯度推进的机遇,凭借逐渐改善的区位交通条件,大力推进古马山等三个区块的工业功能区建设,初步形成刀剪、五金、再生造纸、制锁等四大支柱产业,涌现出佳驰车业、双龙剪刀等上规模企业。 只是,新的44省道早已不通过万名桥了。
岁月沧桑,时事变迁。王宅古镇的历史已成为过眼云烟,以往在码头奔波忙碌的喧闹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古韵却依旧。 (朱晓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