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溪水流到代石村的舒宅自然村,来了个90度大转弯,水势险恶,当地人称之为舒宅湾。村民们介绍,以前熟溪作为水上交通要道时,那些从麻阳等地顺流而下的竹筏经常会在舒宅湾出事,淹没了不少押运人。在代石村,沿熟溪而行,整个河道成“z”字形,足有1000多米长,是熟溪上最大的一个弯道。
依河而建的代石村,处在这样的地势,以前难免常遭洪水袭击。据村里人介绍,在代石村上游三四百米的地方是洪水袭击的突破口,由于那里河床地势高,洪水一来就直接冲上了岸,殃及到村。村民陈美祚回忆说,洪水大时,冲进家中的洪水就有四五米深,全家就躲到了二楼。村干部项苏龙对此更是记忆犹新:“只要连续下几天暴雨,村里就要组织人员先将老人们背到地势较高的代石小学,因为当时的小学建在山坡上。村里许多人也跑到那里躲洪水。”
1992年的一场洪灾,是代石村经历过最大的一次灾难,村里一半多的泥土房被冲毁。灾后,许多房子被毁的村民就勒紧裤腰带,千方百计盖起了砖瓦房。提到洪水,又不得不说到村口那座见证历史的代石桥。代石有多个自然村,其中一个就是河对岸的王山后,那里有100多人口,还有村里的300多亩粮田。原先横跨熟溪的一直是独木桥,因经常被洪水冲垮,给村民出行、劳作带来极大的不便。1994年3月,在县部门单位、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捐助下,这座代石村有史以来的第一座水泥桥终于动工兴建,同年11月,全长117米、宽3米的水泥桥竣工了,并取名为代石桥。为了感谢社会各界的慷慨捐助,村里专门在桥头立起功德碑,刻上所有的捐款名单,作为永久纪念。更令村民们自豪的是,建代石桥还得到了时任县领导阎寿根、蒋岩金、郑可风、曹逸新等的支持和关心,他们也为建桥捐了款。
由洪水带来的大量上游沙石在代石段沉积,河床地势不断增高。解决水患,加高防洪埂,疏浚河道成了历届代石村两委会的工作重点。如今,代石村的防洪工程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代石村有一处叫山墨四洞的地方,据说村名“代石”也与此有关。相传那里蕴藏着山墨矿,清朝时开始采挖,这种山墨是以前妇女用来画眉毛的原料。因此就有了最早的地名“黛石”。村民介绍,可能是当时的采挖技术不先进,或是山墨储存量太少,以后那里就一直无人采挖了。至今就留下了四个大小不一、形如铁锅的大坑,最大的坑直径有50多米,深10多米,当地人就称其为山墨四洞。
改革开放以后,勤劳敢闯的代石人开始创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村里就有许多妇女学会插蚌技术,并纷纷外出闯荡,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据说那时插蚌的收入很高,每到春节,归来的妇女都能带回两三万元的收入。到了90年代,代石人又把目光瞄向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始了饰品来料加工。如今村里从事饰品来料加工的有40多户,从业村民达200多人,是我县有名的来料加工专业村,还被评为“省欠发达地区农民创业百村示范单位”。村民顾青柏是代石最大的饰品加工商,他的产品加工网点遍及全县,乃至周边其他省市,每年支付加工费达200万元。代石村村党支部书记李苏文欣喜地告诉记者,今年大田乡还将在代石村建设一个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的来料加工基地,这给该村的来料加工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朱谢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