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条大支流——“双坑溪”汇入熟溪后,熟溪就更宽阔了,河边就是草马湖村那600亩的肥田绿野。用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佳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来形容壶山街道草马湖村颇为贴切。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听到了有关草马湖村由来的两种说法。64岁的伍宝法说,过去草马湖这个地方有两条溪流经过,中间有一块很大的渚地。渚地两头窄中间宽像一条船,而且在“船头”位置刚好有一棵百年古栎树,酷似“船桅”。渚旁还有两深潭,潭深不见底。渚上有草有湖,是牛羊马放养的好地方,草马湖也就因此而来。现在两个深潭一个已改为良田,另一个则深埋在民房下。另一种说法是,早年草马湖确实是一个湖,这湖占地10余亩,四周野草丛生,原名“马草(读Cǎo通草) 湖”,因为“马草”字生僻,就称“草马湖”,后因泥沙淤积堵塞,逐渐成为干涸的干滩,但“草马湖”这一地名却一直沿用下来。
村里那幢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的乐寿堂,可以说是该村惟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乐寿堂主要由中堂、大厅、下厅三大主体建筑组成,雕梁画栋,十分精美,房屋100多间,有室内走廊相互连通。村党支部书记叶雪康告诉记者,草马湖村像这样的古建筑原有很多幢,但因年久失修或者火灾,许多古建筑已经难寻踪迹。1998年,乐寿堂被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草马湖村历史上名人辈出,清末诗人叶青钱与何德润交往甚密,著有《金鞍山房诗草》诗集。目前已年逾90高龄的著名学者、诗人、书法篆刻家和篆刻理论家叶一苇,也是草马湖村人。叶一苇,字航之,号纵如,别署熟溪子、龙马山人,1918年4月出生于草马湖,他幼年时父母就先后丧故,寄住县城外婆家长大,壶山小学毕业后即自学,青年时即爱好诗词、书法、篆刻,至老不辍,著有《篆刻丛谈》、《中国篆刻史》等著作10多种。他被浙江省政府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社会职务有西泠印社理事、浙江之江诗社顾问、浙江省书协顾问等,200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老文艺家”称号。晚年叶老因思乡心切,离开杭州回到熟溪河畔居住。
草马湖村有240多户500多人口,村民多以叶姓为主。这些年,村民们通过种蔬菜、办家庭工厂、外出务工、做生意等走上致富路。今年42岁的陈桂贸是村里有名的种植能手,他1988年就开始种商品蔬菜,是村里第一个种蔬菜出售的人了。过去村人种菜都是用竹架菜棚,虽然成本低,易搭建,但竹子易腐烂,平均每2年就要重新搭建,而且遇上大风很容易被刮塌。近年来,政府鼓励和引导菜农改建钢架大棚,并给予每平方米5元的补贴。2006年,陈桂贸投入12万元钱一口气改建了12个钢架大棚,发展了6亩蔬菜种植基地。去年他种的蔬菜成功登陆我县三联超市。他说:“我家种的蔬菜品质好、无污染、价格实惠,深受顾客喜爱。我们每天傍晚开始摘菜,凌晨三点左右送货,这几天平均每天要供应300斤蔬菜……”现在陈桂贸年收入已经达到十几万元。
叶雪康告诉记者,草马湖村的蔬菜经济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当时小打小闹不成气候。4年前,有不少外地人来草马湖种蔬菜,刺激了草马湖蔬菜经济的发展。新宅镇库坑村的邹氏兄弟,在草马湖一带承包了300 亩土地种植槟榔芋。对这些外来种植大户村里尽量为他们做好土地承包沟通工作,支持他们发展生产。现在草马湖村的600亩水田里已经有200亩是蔬菜基地。
接下来,草马湖村村两委将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并进一步规划好蔬菜基地,使全村蔬菜生产走上规模化、效益化之路。 (徐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