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新闻网讯(记者 胡良生 王晖)日前,记者来到浙江沪江纺织印染公司,看到厂区内绿树成阴,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车间交相辉映,环境洁净幽雅。车间内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派热火朝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据了解,今年1—8月,公司已完成生产总值1.5亿元,在今年纺织行情不景气的情况下,预计能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一家改制企业,历经八年风雨,缘何能保持如此旺盛的发展势头?公司党组织负责人章继洪告诉记者,八年来“沪江集团”始终以创新为动力,在创新中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创新中做大做强。八年的创业之路,就是一曲创新之歌。
沪江集团的前身是武义棉纺厂。鼎盛时期的武义棉纺厂,曾经是武义人引以为豪的一家国有企业,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显颓势。2000年9月,武义棉纺厂改制,成为现在的沪江集团。
沪江集团成立以来,一直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谱写了创新之歌的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设备更新。八年来,沪江集团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方面的总投入已超过一个亿,用国内先进的FA系列棉纺设备替代了老设备,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了染整技改项目,从意大利、日本、台湾、香港引进自动络筒机、高汽高压染色机等先进设备20多台套,配备了乌斯特条干均匀度仪、纱疵仪等检测仪器10余台套。通过“脱胎换骨”的更新改造,沪江集团占据了技术制高点,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企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乐章”是技术革新。沪江集团积极鼓励员工进行技术革新,不遗余力推广新技术,先后将纺纱空气捻接无结头技术、倍捻加工技术等运用到生产中,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绗缝用线市场潜力巨大,但一般缝纫线在绗缝时往往会出现“跳针”现象,严重影响了绗缝企业的产量和质量,制约了绗缝用线的销售。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公司成立了攻关组,经数百次试验、比较,终于确定了最佳生产工艺,生产的绗缝线获得了绗缝企业认可,从而拓展了市场。第三“乐章”是产品创新。八年来,沪江集团有8个新产品被列入省、市、县新产品或科技项目。其中“天然彩色棉毛(三合一)32S纱”被列入2004年省级新产品开发试制计划,2005年5月通过省级鉴定,还被评为金华市高新技术产品。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使企业始终勇立潮头,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近年来,沪江集团还致力于构建企业文化,建设和谐企业。公司投资数千万元涉足古建筑异地搬迁“收藏”保护工作,在厂区内修建杨柳青文化苑,为“创新之歌”注入了古典气息和文化内涵。
八年创业路漫漫,改革创新结硕果。八年来,沪江集团先后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浙江省中小企业质量诚信明星企业”、“浙江省AAA级纳税信誉等级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一连串荣誉称号,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监理体系认证,产品通过国际生态纺织品认证。公司八年来平均以二位数的增长速度发展壮大,年年被评为县纳税大户,为武义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