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壶山顶上欣赏武义城,整个城市位于一个巨大的盆地当中,四面被青翠的群山环绕,城市南北界限分明,划开它的是一道潺潺的熟溪水,这番景象好似一幅优美的江南山水画展示在你面前。武义县城中立壶山,南拥梅郎山,东临白阳山,熟溪由西向东,永康江、武义江由南向北穿城而过。武义人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这座城市打造成“三山立城中,三水穿城过”山水生态精品城。
纵观武义县城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走过了“水从城脚过”、 “水在城中流”、“三山立城中”三部曲。
我们先展开第一幅“水从城脚过”时期的这张武义老地图。从唐天授二年(691)建县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建县历史的武义,给人留下了太多的回忆。从建县时,县城面积“周围一里一百八十步”,到明崇祯十三年(1640)重筑城墙,扩大到“周围十里八步”。直到建县1300多年之后的1982年,改革开放春风初拂熟溪古桥时,桥北山城也只有2.07平方公里。从这张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义县城“蜷缩”在熟溪北岸的格局始终没有改变,北靠巍巍壶山,南城墙外熟溪静静地流淌着。
这是典型的依山傍水江南小城的景象。熟溪桥是当时链接南北两岸的惟一一座桥梁,下王宅、溪南滩等一带在当时都还不属于县城范围。
1978年,“一桥飞架南北”,解放桥横跨在熟溪河之上,这座桥从1975年开始动工,历时三年多,桥长120米,5孔净跨20米,宽9米。这座桥的诞生,大大改善了熟溪两岸的交通状况,使熟溪南岸的开发变得切实可行。随后,在溪南相继建成电影院、学校、农贸市场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三波相当规模的县城规划建设。1983年10月编制完成第一次规划后的10年,改造了城区道路,调整了城区工业布局,建设了江山新村等新居民区,增加和改善了公共设施和商业网点,溪南逐渐热闹起来。同时在熟溪以北的老城区新建了汽车站,重修了熟溪桥、发宝象龙塔和鸣阳楼等文物古迹,建成了北岭公园。1993年至1998年实施第二次县城规划建设,全面进行开发区建设,旧城东部改造后形成全新商业区,完善了供水、排水排污、供电、电信、广播电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成北岭商住区、东苑新村、康园小区、温泉别墅区等现代化商住区,金温铁路武义段与火车站投入使用。这样,城南与城北共同发展,使武义县城纳山水之灵气,加快了武义与外部世界的接轨,构成武义县城第二幅地图——在“水在城中流”优美意境中添加了开放发展的时代气息。
2000年以来实施第三次县城总体规划,城区“四纵五横一环”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湖畔公园、滨江广场、壶山省级森林公园、百花山广场等相继建成;投资1.1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投资5400多万元的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紫金五圣、宏马时代广场、五金一条街、锦锈华都等一大批商业中心崛起,象龙小区、塔山小区、南湖花苑、栖霞花苑等居民区建成;唐风、清水湾温泉度假村建成开放;百花山工业园区、文教旅游工业功能区、东南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发展……
更有气魄的是打通了北岭隧道,把壶山以北至北缸窑一带作为新城区,建设以温泉北路、建设路、湖滨路、莹乡路为框架的北岭新区,把壶山、北岭和塔山圈入城区,现在4条总长6.9公里的道路已经硬化,覆盖5平方公里的北岭新区框架已现雏形。武义城区面积一下子“长大”了40%。最终构成了“三山立城中、三水穿城过”的武义城市大格局,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这幅县城区域图,这也标志着我县县城已从“熟溪时代”迈向“壶山时代”。 (王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