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境内流域众多,水力资源丰富。同时,受特定地理位置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我县又是一个洪涝等灾害多发地区。关于这点,《武义县志》有详细记载:“武义江岸地势平坦,又受局部地势阻扼,经常洪水泛滥成灾……”每次洪涝爆发,沿岸农田、村居、家畜被淹没,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中又以流经县城的熟溪,其所带来的危害最为巨大。在县志大事记里,遍布了水患之渍,也记录了武义先民与洪水的斗争史:宋绍兴三十二年至隆兴二年(1162~1164),县令周必达在城南创筑熟溪堤(周公堤);元至正四年(1344),堤溃,县尹许广大劝民垒石为堤(许公堤),长三百丈、宽六尺余;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县赵奇劝民垒石为岸,长一里许。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杨澎于城南濒水城脚创筑体水坝三百余丈,并于文兴门(小南门)外筑斜垾(丁坝),以遏水势,斜垾长十丈,宽三丈。民国25年,修筑护城堤160余丈。民国30年,筑成黄碧埂。民国35年至次年,筑成县城大南门外护岸工程。除以上护城堤防外,还包括清光绪元年在县城南岸筑溪南堤在内的一系列县城防洪工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全长11.81千米、上起熟溪南湖坝下至武义江塘头村的武义县城段河道堤防建设一度隶属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范围,每年依据水毁工程情况,安排部分资金对河道堤防进行修复加固,新建堤防有限,总体防洪能力差。当时的县城段河道,除了武阳中学至熟溪桥的河段是两岸浆砌块石、堤高2.5~3.5米、河道宽110米、防洪能力较好之外,其余河段两岸基本上无防洪堤,熟溪河道最窄处更是不到70米,防洪能力仅为5年一遇。1992年,我县受19号台风影响,遭遇大规模的洪涝灾害,县城进水最深处达1.8米以上,严重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治理熟溪水患再次摆上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年12月,总长4.43千米、河道宽110米、堤高3.5米、设计防洪标准20年一遇的南湖坝至武阳中学段防洪堤开始修建,并于次年6月竣工,极大改善了当时两岸百姓的生活居住条件。
随着城市区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原有防洪设施已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自2000年开始,武义县城市防洪工程正式动工兴建。经省水利厅批准,2000~2004年实施的城防工程列入钱塘江干堤加固武义县段三级干堤工程规划,主体工程为三级防洪堤,熟溪从熟溪桥至铁路桥两岸,武义江从铁路桥至白洋渡桥两岸,全长10.15千米,防洪标准为五十年一遇,计划分四期完成。
熟溪左岸从武义酒厂至铁路桥、右岸从东莹变电所至狗头山河段为城防一期工程,防洪堤总长2.0千米,堤顶宽6米,堤高4.5—5.5米,河道宽由130米渐变到180米。堤防采用浆砌块石基础,干砌石勾缝护坡,沙砾石填筑。工程于2000年5月正式动工,2001年4月完工,总投资762万元,共挖填土方14.52万立方米,砼浆砌石1万立方米,干砌石0.51万立方米。
同年8月,总投资1340万元的城防二期工程动工兴建,并于次年2月完工。施工范围为熟溪两岸从武义酒厂至熟溪桥上游10米,防洪堤总长2.42千米,堤顶宽6米,堤高6.8米至7.3米。河道宽从上游110米渐变至130米,与一期工程相吻合,并在右岸温泉桥段建造亲水平台,与同期施工的橡胶坝工程相匹配,供水上活动使用。其中,投资260万元,位于温泉桥下游180米,作为城防二期配套工程的熟溪橡胶坝工程,格外受到市民关注。橡胶坝采用堵头式、单跨、无搭头坝型,充水后坝袋高3米,长114米,上游形成一个长1150米、蓄水量19.8万立方米的人工湖——武川湖。
2002年7月24日,总投资1735万元、城防三期工程动工兴建,武义江左岸从铁路桥至白洋渡桥为其施工范围,防洪堤总长2.76千米,堤顶宽6米,堤高8.4米,规划河道宽度180米。与前两期城防工程不同的是,三期堤防采用复合式土堤,浆砌块石做基础,高1.8米。堤身分二级,第一级高3米,浆砌条石护坡,坡度为1:2;第二级高3.6米,草皮绿化护坡,辅以少量砌石稳定坡面,坡度为1:2.5,两级分界处设2米宽人行道。该工程共挖填土方20.66万立方米,浆砌石方1.97万立方米,砼4895立方米,于2003年8月完工。
2003年10月,城防一、二期防洪堤堤坝路面硬化、坝坡绿化工程动工实施。熟溪河左岸从温泉桥至铁路桥,右岸从温泉桥至东莹变电所为其施工范围,总长2477米。该工程浇筑沥青10887平方米,水泥稳定沙砾石层10442平方米,铁链串石柱2077米,草皮10286平方米,香樟以及龟甲冬青850棵。2004年1月竣工以来,已成为继滨江广场、壶山公园之后又一个广受市民欢迎的公共休闲场所。
除了新建堤防之外,我县于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间对原有城防工程的堤坡进行了一系列的修缮美化措施:总长1548米的熟溪桥上游老城区河段两岸防洪堤堤脚用浆砌石防冲加固;左岸熟溪桥至解放桥段堤顶增设铁链串石柱护栏,增强了护堤美观性;重新打开熟溪桥南端于上世纪70年代封堵的一孔,设计成集行洪和景观于一体的亲水平台,有力消除了熟溪桥行洪的瓶颈现象。
天道酬勤,多年的艰苦努力,几代人的日积月累使我县已初步构筑起现代化的水利防灾减灾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流畅、水清、堤绿、景美”,一道道坚固的城防工程不仅是我县城市建设强有力的安全屏障,也是“温泉名城,山水武义”的亮丽“名片”。 (钱文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