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民政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遵循“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理念,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关注民生焦点,践行民本宗旨,民政各项工作明显进步,民政事业全面发展。民政工作的对象由特定目标群体向全体城乡居民拓展,民政工作功能在发挥社会救助保障作用的同时逐步向提升社会公共福利水平延伸,民政工作方式已经从临时性、分散性、救急性逐步向整体制度安排和规范管理的方向转变。回望30年征程,武义民政人向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05年6月,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来我县后陈村视察工作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
——1997年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2007年底,全县共有城乡低保对象3096户4739人,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十几年来,不断对低保工作进行规范和完善。2003年实行了以“低保资金专户管理、银行化发放、实施红绿卡制度”为重点的规范化管理;2006年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联动机制,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低保标准相应提高。2006年我县开始实施困难群众安居工程,共帮助全县401户困难群众进行了危房改造,累计投入救助资金214.7万元。
——2005年1月,我县开始实施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2008年对《武义县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进一步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标准,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
——建立了灵活机动的临时困难补助机制,对于突发性的天灾人祸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对象及时给予救助,帮助他们度过暂时生活困难。2003年8月7日,收容遣送站改为救助管理站,彻底告别了实行几十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实行新型的“自愿救助,国家无偿救助”制度,救助管理工作走上了更加人性化的轨道。
——救灾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避灾点基本实现了全县乡镇(街道)全覆盖,在灾害发生后,能确保及时转移安置群众、物资和财产,保证生命安全,让损失降到最低;制定出台了灾害应急预案,救灾工作应急响应能力显著提高;确立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救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发展
——2002年在县城最繁华、风景最优美的熟溪边投资480万元改建了县老年活动中心,并于当年投入使用。2004年投资1300万元在北岭新区新建县社会福利院,于2005年10月投入使用,目前正在实施福利院二期工程建设。2006年在柳城投资百万元建成老人公寓,为外出经商、打工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老年福利事业向农村延伸,2008年36家农村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按照区域化、重点化、规范化、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要求,2003年投入资金1800万元,改建、扩建了白洋、壶山、王宅、新宅、柳城五个中心敬老院,实现了全县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的目标。目前全县有492名五保老人集中入住敬老院,供养率达100%。五个中心敬老院内部管理有序,规章制度健全,供养老人得到专业照料,生活质量不断改善。2006年柳城敬老院被评为“省级先进敬老院”。
社会管理体系不断规范
——从2002年开始我县进行了村民委员会直选工作,同时在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方面进行积极探索,2004年在白洋街道后陈村选举产生了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2005年总结并推广了“后陈经验”,全县每个村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2002年获得“浙江省村民自治模范县”称号,2005年入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07年获得“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奖”,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二十多家国家级媒体及新浪、搜狐等国内知名网站都作了详细报道。
——2001年我县撤并县城11个村和9个居委会,整合成13个社区居委会;2002年开展社区规范化建设;2005年进行社区居委会换届直选工作;2006年进一步深化社区体制改革,以“区域共建”为抓手开展了和谐社区建设;同时开展了5个农村社区的试点工作,将社区建设由县城向有条件的农村推进,逐步开展农村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2007年我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
——建国以来,我县行政区划经历过15次调整,2001年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要求,进行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全县23个乡镇调整为现行的8镇7乡3街道。
——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稳步发展。1990年开展了社团清理整顿工作,社团登记管理开始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2000年民办非企业也纳入登记管理范围,民间组织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至2008年全县已登记管理社团10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9个。
公共事务管理体系不断创新
——婚姻登记工作由分散登记向集中登记经历了三个阶段:过去全部由所在地乡镇政府办理;2001年乡镇区划调整后,三个街道的登记办理统一到县民政局,其他地方由乡镇政府办理;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行了全县集中统一办理,全县婚姻登记全部到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多年来不断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和登记场所建设,推进婚姻管理办公自动化建设,婚姻登记队伍专业化,婚姻管理专职化。婚姻管理取得重大突破,2004年我县婚姻登记处被评为“全国先进婚姻登记机关”。
——1998年开始推行殡葬改革,目前全县火化面达到96.4%,火化区内火化率100%。2002年对部分违反殡葬管理规定的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殡葬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2003年在全县开展生态墓区建设,青山白化现象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2005年我县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开展了以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沿线为重点的“三沿五区”坟墓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981年开始地名普查,1984年编印第一本地名手册,1986年完成了《武义县地名志》,多年来一直坚持从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出发,积极依法做好地名命名、更名和标准地名设置等工作。2005年开始开展了农村门牌设置工作,2006年底全县门牌设置工作基本完成。
双拥优抚安置体系不断推进
——以建军节、春节等节日和红军长征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等重大纪念日为契机,通过开展对驻武部队走访慰问和各种国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
——认真做好退伍安置工作,从2000年开始,我县对城镇退伍士兵实行自谋职业货币安置政策,每年自谋职业安置率100%。
——落实政策不断改善优抚对象的生活待遇。对烈属、红军失散人员、在乡复员军人、伤残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1954年11月后参战退役人员等重点优抚对象实行了定期补助,并从2003年1月开始,建立了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出台了《武义县重点优抚对象住院医疗补助办法》,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看病难问题。建立了现役义务兵优待金制度,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优待金标准。实施了优抚对象安居工程,对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及时给予临时困难补助,帮助他们度过生活难关。
——切实加强军队离退休干部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认真做好各类优抚对象的来信来访工作,加强优抚对象思想工作,维护优抚对象合法利益,确保了社会稳定。 (张莹 振武)
指导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举行集体婚礼
召开退伍安置工作座谈会
2005年,县社会福利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图为入住老人正在开展健身活动
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在白洋街道后陈村挂牌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