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田乡中部,有一个畲汉杂居的行政村,那就是白衣坑村,有村民300多人,畲汉民族各占百分之五十。现在在这里看到的是新房林立,水泥公路宽阔平坦,夜晚灯光明亮。到处洋溢着幸福、祥和的气氛。
追溯到三十年前,这里还是穷乡僻壤。村民居住的是土房,有的还是茅草房,都以种田为主。山少,地少,田嘛还有人均一亩多,以种植水稻为主,粮食还能勉强解决温饱,但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全村仅有一块几十亩的茶园和一片几十亩的山木林,是远近出名的贫困村。文化生活更是单调,每户仅有的一只广播算是文化生活了,一年有几场电影和邻村的几场古装戏,就是他们最好的精神生活。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是市场经济引领了他们,让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发展经济的浪潮中来。
1982年,县工商局在古竹建立贸易市场——集市,先进的电器,时尚的服饰,让村民大开眼界。村民把剩余产品拿到了市场上去交易,一来二去,做起了小本生意。他们在这里有了零的突破,尝到了甜头,于是每个集市都是村民的必赶之事。村民有了市场这个窗口,就会以市场去安排、去耕作、去经营。什么挖野菜、拣螺丝,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些资源毕竟是很有限的,于是村民们又开始在开发农业上下工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又有市场需求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现在连70多岁的老人也懂得什么是市场,什么能赚钱。市场经济就这样悄悄地改变村民的劳作观念。
市场还让村民学到了规模经营。过去老百姓搞养殖是附带性的,一年养一两头猪,但细细一算还是亏本的,因为在时间上、精力上、技术上还十分原始,所以产生不了什么经济效益。现在他们看到能取胜市场的就是规模经营。
市场经济也让村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村民在市场的交易中,在种植和养殖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没有文化,饱尝痛苦,所以村民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子女掌握更多科学文化知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该村在恢复高考以来,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就有二十多人。现在他们虽然没有在家帮助父母种植、养殖,但是他们给家庭发展的希望。
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就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房子、车子、电视、电话、电脑,现在全村百来户农家,大多住上新房,彩电普及率百分之百,电话入户也是百分之百,还有十来户农家买了小车。现在每个自然村还装上路灯,极大地方便了工作和生活。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给了乡村富裕,市场经济给村民带来生活的希望。 (雷文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