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坤明在武义调研文化建设工作时,专程考察了郭洞古生态村,参观了郭洞村古树参天、竹木葱茏的龙山森林公园,并对郭洞村“幽邃如洞”的景致大为赞赏。如今,武义县1577.2平方公里土地上,森林覆盖率已高达72.1%,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成了一个鸟语花香的“大生态村”。
“十五”计划之初,武义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决心打造“生态武义”、“绿色武义”,把武义构筑成“浙中最佳人居环境”。武义在借助“洼地效应”迅速崛起的过程中,把“生态立县”同“工业强县”、“开放兴县”并列为三大发展战略来考虑。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就力图突破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达到在经济发展进步的同时保护好环境,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
大地不爱祼露,人们需要青山绿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摆上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1986年开始,我县开始全面建设杉木速丰林基地,进行乡村林场大规模造林,实施“阔叶林发展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兴林富民工程”、“村庄绿化工程”等,并设置生态公益林监管员、护林员,还制订了《武义县生态公益林监管员管理制度》和《武义县省级重点公益林护林员考核办法》。为了让武义的天更蓝、水更绿,县政府每年安排50万元,作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配套资金,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植树造林161.65万亩,义务植树1940.09万株,建成速丰林6.5万亩,世行贷款造林9.8万亩,封山育林83万亩;已建成省重点公益林44.617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68%增加到73% ,居全省前列;森林总蓄积从162万立方米增加到202万立方米,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双增长。到2007年底,全县林地面积达175.7万亩,全县林木绿化率75%;城区公共绿地面积4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8.7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7%;城区空气优良率达100%。
农村的垃圾污水,自古是“各家自扫门前雪”,如今却成了“政府行为”。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武义县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施方案》,统筹建立全县城乡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因地制宜采取不同运行模式,大力推广应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生产污水净化治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有效降低农村垃圾处理成本,并落实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垃圾污水卫生整治已基本覆盖全县,实施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的村达90%以上,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满目绿色的收获。我县赢得的“绿色荣誉”一大串:1994年被省政府授予“绿化造林先进县”称号;1997~1998年实施的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项目,连续两年被评为省优秀工程;2000年通过省级绿化达标验收,被省绿化委授予“绿化合格县”称号;2005年被评为市级“生态建设先进单位”;2006年4月,武义县人民政府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这是我县有史以来第一次获此殊荣。2007年,武义县成为全省第10个省级生态县。
从八婺第一峰牛头山之巅,到壶山脚下,湛蓝的天,葱翠的山,清澈的水,犹如世外桃源。发达国家所见到的美丽城乡风光,正在武义逐渐显现。(陶峰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