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农业县的武义,历来以种粮为主业,年复一年,春播秋收,缺少变化。改革的春风让我县农村新事迭出,惊喜不断。如股份合作制开发农业、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等。
股份合作制缘于农民的意愿和创造。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原武阳镇南丰村农民顾能显。1991年1月,村里将60亩基本废弃的农户自留山,以15年期承包给种粮大户顾能显,开发胡柚基地。顾能显又联合陶加永,两人各投资3 万元作为合股股金,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期内双方不得退股抽资,每年所得利润扣除成本开支和留足下年生产资金后,按股分红;顾能显上交给村里的承包款,由村集体与农户实行六四分成,农户部分按自留山面积分配。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新生事物,根据本县山地多、劳力富余,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自留山、责任山因生产要素分散而大多荒芜的状况,因势利导提出了“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入股联营、按股分红”的方针,提倡“土地使用权入股、劳力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推广。
股份合作制开发农业有“村户联营、户户联营、企事业单位与村户联营、科研单位与村户联营、职工与职工合股承包联营、跨乡跨村联营”等模式。引入股份合作制开发农业,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迸发,全县23个乡镇的5万多农户成为“农业股东”,6年改造中低产田6.8万亩,新建经济特产基地11.6万亩。
1993年11月23~25日,我县举行农业股份合作制研讨会。全国政协常委沈祖伦、武义籍中国农民大学校长方悴农,国家体改委、中国社科院、农业部和省市有关领导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农村经济》、《求是》记者70余人出席研讨会。与会人员实地考察后,对武义农业股份合作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我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
实践证明,以股份合作制开发农业,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开发农业的水平和效益,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新世纪初,县委、县政府提出用若干年时间,建设优质米、名优茶、有机茶、高山蔬菜、茭白等12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000年,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意见》,规定在3年内,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12条产业带项目建设。后来,这笔扶持资金逐年提高,2003年600万元,2005年1170万元,2006年1500万元。
在产业化开发特色农业产业带过程中,十分注重品牌建设。一方面,严格保护基地的生态环境,大力引进推广茶树良种,采用国外先进加工设备,聘请中国农科院茶叶专家做指导,积极寻求国家和国际有机食品认证;另一方面,制订《武义县有机茶地方标准》、《武义县有机茶、无公害茶管理办法》,各有机茶生产企业签订《有机茶生产企业自律公约》,对全县有机茶加工厂进行了优化改造,整个过程都贯穿了创品牌的思想。武阳春雨茶、四季茭白、高山四季豆、无公害蔬菜、桐琴蜜梨等农产品,也制订并实施了地方生产标准,有力地推进了品牌建设。至今,全县有45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其中省著名商标2只,市知名商标5只。武阳春雨茶入选浙江省十大名茶。“桐琴牌”翠冠梨在省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翠冠、黄花蜜梨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梨。浙江省著名商标“田歌牌”蛋鸭系列和“万香牌”牛肉,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食用菌多项科技成果和“武香”牌系列产品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国际金奖、全国推荐产品、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金奖、浙江市场畅销品牌。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举办的各种博览会、农交会上,获得金奖45个。
产业化开发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另一个战略,是组织创新。以激励政策吸引外资和社会工商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扶持和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度开发的能力。 目前,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9家,联结基地22.95万亩,带动农户9.8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有社员4000户,联结基地6.8万亩;种养大户发展到336家。众多的农业组织,为有机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精深加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2条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形成,使武义农业的结构得到了优化,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四季飘香、硕果累累的12条特色农业产业带,既是12条绿色的“金腰带”,也是12条农业观光风景线。 (王美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