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熙,万物笼罩在金色阳光下,我们一行6人在原县扶贫办主任董春法陪同下,赴白姆乡黄泥坑、河山,壶山街道新阳村走访,考察山区新农村建设情况。
河山村是我们重点访问村。该村地处海拔300余米山垄中,四周簇拥着500~700米高山,明媚的阳光将村中黄色的泥墙房抹上一层光亮的色彩,几座已经粉刷一新的“洋楼”点缀其间,成了古朴村落中一道道活跃明快的音符。
村党支部书记张时风将我们引入办公楼,并介绍了本村的基本情况。全村有80余户,280多人口,有山3700余亩,水田120余亩,其中60亩土地远在15里以外的壶山街道正新屋村附近。这个村按环境条件原本符合下山脱贫条件,但村民们选择留在山区,因为这里有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大山和丰富的林木资源,他们难以割舍这块热土。前几年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通过康庄工程的实施,投资50万元修出了一条水泥路,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去年又通过实施清泉工程项目,投资40万元在离村约2公里的深山沟里筑坝修起了一座蓄水6000立方米的水库,同时又投资10万元安装管道将水接进村,村民们喝上了真正的自来水。针对全村有杉木林基地2500余亩、茶叶200亩、板栗200亩、毛竹100余亩的实际,该村进行资源合理配置,把毛竹分到户,茶叶、板栗承包到户。2500余亩杉木基地则采取集体统管,分块实施抚育,将杉木基地划分为25个区块,基本上做到每年有100亩左右杉木林可以砍伐利用,做到采养结合合理利用。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采管结合措施,杉木资源得到有序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听完介绍,我们察看了村庄全貌,并参观了新建的水库,水库水面不大,却蓄积着一库如碧玉般的清水,能享受如此高质量的水,实在是一种福气。
离开了河山村,我们寻访的下一个目标是原上辽村,这个村于1998年下山脱贫,迁移到壶山街道正新屋村与车里村之间一块平坦的土地上,新村易名新阳村。
新阳村村委会主任张可其向我们介绍本村的基本情况。上辽村原有30余户、120余人口,1998年下山,每户有近100平方米的建房面积,现每户都盖起2~3层砖混结构房。历史上就有董处、水阁、桑叶坞、上辽、河山等村500多亩耕地插花在车里村至正新屋村之间的土地上。下山后,新阳村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将这些村的约500亩水田全部租赁过来进行规模经营,既消除这些村村民长途奔波耕作带来的不便,又使本村村民利用近在咫尺的有利条件进行耕种。在原上辽村山林土地上今年春天全村准备种毛竹100亩。毛竹生育周期短,10年后就可以砍伐,以后每年间伐,可以形成可观的收益。张可其说,2008年,他家承包了董处的100余亩土地,分别种上毛芋30亩,一熟中稻70亩,年收入达6万余元,加上爱人打工还有收入,家里添置了大型农具,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搬迁下山后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全村所有新建房子都是村民下山后辛勤劳动2~4年后建成的。
在政府支持下,河山村、新阳村,一个留在山区,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进行生态保护,综合开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走上了山区致富的道路;一个走下山脱贫之路,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融入城市,并推行规模经营利用机械化提高农业作业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走上了致富之路。两村山上山下共同走上了致富道路。(倪庆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