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典型系列报道(10)
日前,记者走访了桐琴镇上马坞村,但见宽阔水泥路直通村里,沿着此路一直往前,所到之处隆隆机声不绝于耳。上马坞村的家庭工厂一家紧挨一家,有如城里开店铺似的。
同行的村党支部书记颜则时对笔者说,上马坞村有286户、816人,村里发展家庭工业起步较早,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村民颜东江开始购置机器,承揽图钉加工活,替义乌市场加工文教用品,成为该村开办家庭工厂第一人。时隔一个月,颜则时、颜明贵也相继开始加工文教用品。“人看人样”,后来,许多头脑活络的村民也纷纷“洗脚上田”,勇闯义乌市场,开始搞起回形针、图钉、大头针等文教用品加工,利用自家空房或村里空闲的老屋、食堂建起了“家庭工厂”。 如今上马坞村有40多家家庭工厂,78个来料加工点,产品除文教用品外还有旅游休闲用品、五金机械等多个门类,300多村民在家里实现了创业梦想,2008年全村实现加工产值2020万元,上马坞村成为了“全省欠发达地区农民创业百村示范行动示范单位”和“全省来料加工示范基地”。
其实,上马坞村的许多家庭工厂开办之初并不大,只是利用一两间自家房子,花上五六万元购置几台小型设备,雇上几名工人就开始进行加工生产。但小产业也能有大发展,正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家庭工厂成了上马坞村70%以上村民致富的“阳光经济”。颜则时介绍说,1992年他利用自家100多平方米的房屋创办了回形针加工厂,从临海购置了6台旧机器,雇了10个工人开始进行生产。1994年,他新购了多台机器,进一步扩大了加工规模,并在山东、沈阳等地设立销售网点,还把包装工作分给了村里20多名妇女老人做,让她们挣到了一笔可观的加工费。2004年,颜则时又开办了印刷包装公司,为该村家庭工业户以及县域工厂提供外包装产品,年产值可达800万元。
在上马坞村村民朱菊芝并不宽敞的加工车间里,笔者看到,朱菊芝正和员工们在各自的机位上忙碌着,一幅幅精美的电脑绣花图在机器上逐渐成形。去年3月,朱菊芝和丈夫颜杰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3台电脑绣花机,利用家里的新楼房创办了一家绣花厂,专门为县内及金华等地的服装、雨具、毛巾企业做配套产品。朱菊芝告诉笔者,目前销路已慢慢地从本地拓展到金华、义乌、东阳等地,并在周边村和永康等地分设了5个加工点,参与加工的人员达到40多人,每日支付的加工费近15000元,工厂一年能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
“村民颜明贵还自行研制开发了蛋糕凉网。”颜则时颇为自豪地说道,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该村村民在发展家庭工业中的不断进步。颜明贵之前也是搞图钉加工的,1999年他新建了130平方米的新厂房,购入了20多台机器,为我县公司加工防盗针产品。去年下半年,有客户突然来电说想要一种产品,而当时颜明贵没有生产这种产品。听了客户一番描述后,颜明贵决定揽下这活。他花了三天时间设计出这种产品的模型,并购入机器开始投产,没有想到他自己研发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还挺受青睐,现已达到20万片的销量。
正是因为上马坞村村民有强烈的致富意识和创业精神,该村的家庭工业发展很快,经过多年的历练,许多村民积累了丰厚的资本,纷纷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式转向规模生产,在周边地区盖起了上千平方米的新厂房。村民颜文良也是靠加工图钉起家,经过多年打拼,如今他在管湖村拥有一家占地8000平方米的“花之羽”制伞厂,在全国各地都有客户经销商,在镇域范围内有10多个加工点,一年光支付加工费就近200万元。
家庭工业的快速发展,让村民走上了小康之路,上马坞村村民现在基本上都住上了三层小楼房。 (朱晓洁 舒清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