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9日,武义县解放,同月21日建立中共武义县委员会。当时上级任命的县委领导成员为县委副书记李树平(主持工作),县委委员王心斋(县长)、陶健(副县长)、秦书田(组织部长)、于庆增(民运部长)。县委机关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武装科,总编制25人。1953年9月,上级任命赵仲一为县委书记,1954年8月县委建立常委会,常委为赵仲一、汪洪涛(副书记)、李廷文(副书记)、刘居南(县长)。县委机构不断扩大,先后建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部、财贸部、城镇工作部、供销手工业部、文教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干部学校,以及肃反小组、审干委员会等,机关工作人员成倍增加。
1956年5月1日至5日召开中共武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19名,列席代表50名,代表全县952名党员。大会由主席团主持,我任大会秘书长。大会听取并审议了县委《关于七年来县委工作情况和今后两年工作任务的报告》、《关于成立党的监察委员会的报告》,并通过相应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武义县第一届委员会,当选委员22人,候补委员7人。在第一届县委全体会议上,选举产生县委常委会委员7名,其中县委书记汪洪涛,副书记李廷文、戴维刚、刘居南。
我于1950年来到武义,土改基本结束后进入县委机关,先后担任团县委副书记、县委秘书、县委办公室首任主任,并任命为县委委员。我直接参加50年代初中期的县委机关工作,亲身感受当时县委领导以身作则带领机关党员干部艰苦奋斗的好思想好作风(人称50年代好传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我对这些记忆忧新,现摘记一、二,谨作建国60周年纪念。
一是工作有序,以点带面。建国初期任务繁重,运动一个接一个,但县委领导运作有序,重调查,先试点,有了经验,再全面展开。土改先在南郊乡南湖村试点,互助合作先在白姆乡白姆村组织周桂章合作社、城郊乡塘头村组织王金松合作社,1953年普选先在大岭乡试点等。试点工作均由县委领导亲自参加指导,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
二是人人勤奋,深入群众。机关工作没有星期天,晚上常加班超过10时。下乡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开会做笔记,每天写日记。
三是艰苦朴素,不争名利。当时实行供给制,伙食每人每天2.5斤大米(含菜金),被服统一发,日常用品发点代金。后来实行薪金制,定级增资,大家都互推互让,极少有争权夺利之事发生。
四是严格组织,活跃生活。当时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很严,党员都能自觉遵守。每月一次支部会,每周一次小组会,领导党员干部一起参加,相互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上下团结,心情舒畅。机关平时开展唱歌、打篮球、下棋等活动。县里开干部大会,机关区乡分块坐,相互挑战唱歌曲,会场一片欢腾。 (朱和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