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百花山是远离武义县城沟壑纵横的洼地荒坡,如今这里是生机蓬勃孕育未来的创业热土,一条条宽阔笔直的道路纵横交错,一幢幢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这里已是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回望建国60 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年,武义这个传统的农业县,逐步实现了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武义经济开发区白洋街道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引领着武义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1992年,正当全县上下在苦苦探寻武义工业发展出路时,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如春雷激荡,给东南沿海地区,也给武义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武义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划出县城东北部、依傍武义江的2.3平方公里,着手创办一个经济开发区,为民营企业搭建“二次创业”的平台。1992年7月5日,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武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1993年11月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批准武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定名为“浙江省武义经济开发区”,当时金华市被列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仅金华、兰溪、武义3家。在2005年国家专项清理整顿中,武义经济开发区被核准保留。
武义经济开发区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希望的创业史,历经以武阳路建设为标志的启动开发,以白洋渡工业区建设为标志的工业开发,以百花山工业区、白洋牛背金工业区建设为标志的二次创业三个发展阶段。
开发区成立初期,规划面积2.18平方公里,包括商住开发和工业开发。开发区结合武义县城的山水特点,“以开发区发展促进新城区建设,以新城区模式建设开发区”,经过几年努力,完成了3万平方公里的白洋渡工业区和商贸住宅区建设。商住开发包括北岭小区、商贸中心、友谊小区、园丁小区、邮电新区、丹阳小区、 康园小区、鸿基花园、温泉别墅……等一批商业、居住区。工业开发以白洋渡工业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开发面积1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5000万元,引进总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00余家,逐步形成了五金机电、服装服饰、印刷包装等加工产业群。
开发区以建设城市新区的要求配备基础设施,年年投入大量资金有序推进区内基础配套设施和绿化建设,不断地提升整个园区的品位,大力实施二次创业。2001年,开发区全面启动实施百花山工业区的开发规划,征用土地5000多亩,将26万立方米的两座山头夷为平地,完成4913平方米建筑物的拆迁。至年底,建成宽70米、总长1.65公里的贯穿百花山工业区的44省道上松线主干道和宽度分别为20~50米的各条干道,并实现了干道的绿化、亮化。2002年,区内道路延伸、标准厂房和其他配合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相继开工……经过18年的开发建设,武义经济开发区战略规划面积46.2平方公里,累计开发面积16.8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9亿元,年均增长17%,建成区实现“五通一平”。区内道路四通八达、厂房鳞次栉比,基础设施配套日臻完善,整体规划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成为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工业新区。如今,武义经济开发区入区企业38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5家,初步形成了五金机械、文旅休闲用品、汽摩配三大主导产业,工业规模不断壮大。2007年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8.9亿元,财政税收2.77亿元;2008年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5.51亿元,财税收入3.32亿元。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自营出口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6.1%、42.1 % 、79.0% 、75.7%和32.9%;全县工业总产值前100位企业中,开发区占46家,全县纳税100万元以上企业中,开发区工业企业60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发区已成为武义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的基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1年9月27日,根据武义县行政区划调整规划,武义县白洋街道建制,于与武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合署办公,总面积89.2万平方千米,总人口5.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万人。白洋街道以建设全县“工业经济的龙头,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创新的示范,城郊经济的样板,文化教育的典范”为奋斗目标,努力实现白洋街道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白洋街道按照“培育特色基地、培植优势龙头、创建特色品牌”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用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近几年,辖区内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较快,武义万香庄园肉牛有限公司,浙江阳光牧场有限公司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更是茁壮成长。
2003年以来,白洋街道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大规模开展村庄整治、旧村改造、生态村建设和村庄的“绿化、亮化、净化”工程,消除“赤膊墙”。到2008年,完成了重点整治通过县验收村20个,其中达到省级示范村标准2个,市级示范村标准的2个;完成生态村建设通过验收的32个村。共投放新农村建设资金2345万元,其中街道配套资金913.065万元,资金投放量位居全县之最。正因为历任党委一以贯之重视村庄整治、生态村建设工作,白洋街道的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年年有发展、年年有变化的良好局面。
今年5月,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省级经济开发区在我县工业经济中主力军作用,县委决定,整合武义经济开发区和白洋街道的人力、物力资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工作和管理体制。至此,武义经济开发区白洋街道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县政府党组成员、武义经济开发区(白洋街道)党委书记王毓平说,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开发区(白洋街道)将以机构整合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富民强县,打造温泉名城,构建和谐家园”的工作主题,认真贯彻实施“四大”发展战略,以“民生、民富、民安”为工作总目标,集中精力抓工业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白洋街道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武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 贡献。
白洋街道历史沿革
白洋街道位于武义县县城东北部,东连茭道镇,南接泉溪镇、熟溪街道,西邻壶山街道、履坦镇,北靠金华市金东区。白阳山脉,自白洋渡始,群山起伏,婉延到茭道镇的麻车岗村止,似巨龙卧伏,白洋街道以此得名。白洋街道内金温铁路和金丽温高速公路设站与互通口,国道330线、省道上松线穿境而过,随着杭金衢、金丽温高速公路全线开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距上海3.5小时,杭州、温州2小时路程,距周边发达地区金华、永康、义乌、东阳都在半小时交通区内。火车站设于街道办事处驻地门前150米,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白洋街道总面积89.2万平方千米,总人口5.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万人。根据武义县行政区划调整规划,武义县白洋街道建制于2001年9月27日,与武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合署办公,是武义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白洋街道前身是邵宅乡(30个建制村)、白溪乡(16个建制村)、武阳镇(4个社区3个建制村)。1986年至1992年,分属邵宅乡,白溪乡和壶山镇;1992年撤销白溪乡,合并为武阳镇;2001年再次合并邵宅乡,与原白溪乡、原武阳镇部分村,建立白洋街道。
2005年,时任原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后陈村仔细观看村务公开栏
开发区企业生产红红火火
风景优美的新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