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溪镇,位于武义县东部,1992年5月由泉溪乡与项店乡合并而成。建国前原泉溪乡辖区曾为泉溪里、曲湖镇、集贤乡,1950年建政曲湖乡,1956年为华贤乡,1958年属国庆(桐琴)大公社,设泉溪、叶墙头二个管理区,1961年并建泉溪公社,1983年设立泉溪乡。原项店乡辖区1950年建政时分属白峰乡、清溪乡,1956年为大峰乡,1958年并入国庆(桐琴)大公社,1961年建立项店公社,1983年设立项店乡。全镇总面积87.26平方千米,辖48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20624人。
近年来,泉溪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保稳定、保平安、促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工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集镇城市化、环境生态化”的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克难攻坚,扎实工作,全镇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泉溪镇党委书记 邹茂
泉溪镇镇长 陈秋华
兴工保农篇
泉溪镇有1000多公顷良田,主产稻谷、小麦、油菜。宋代仓部公兴建的水利设施,确保了这片良田的旱涝保收。这里曾是我县主要产粮区之一,但日子也只能达到一个填饱肚子的水平。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有了自己想种什么就种什么的自由,想富裕的泉溪人,想到了自己过去曾有过的传统产业 ——种桑养蚕卖钱。80年代初,乡办企业泉溪丝厂的创建,促进了桑园大面积发展。泉溪丝厂也成为当时武义县企业的“四朵金花”之一。泉溪人初步尝到了办企业的甜头。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1997年,在全镇上下还为“兴工”还是“守农”争论时, 王山头村两委率先利用该村闲置的荒滩出让, 招商引资。永康商人吕世明投资14万元创办的泉溪五金铸造厂,落户在了王山头村,成为我县第一家引进的外地企业。1999年,王山头村被县政府列为永武工业走廊工业小区。此后, 泉溪个体私营企业遍地开花,形成了王山头——茆角及泉湖、金岩山三个工业功能区,实现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走上了工业强镇的之路。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可以清晰的看见泉溪工业进程的脚步。
70年代初,泉溪乡工业企业有:一家拥有2台中型拖拉机和部分零配件的农机站;一家拥有1台车床和1台冲床的农机厂;
80年代,乡办企业开始兴建,泉溪乡的丝厂、绸厂、汽酒厂、饲料厂、塑料厂、华莹制衣厂,项店乡的武义铝合金厂陆续创办 。乡办企业成为当时工业发展的主体。
90年代,五金机电、运动休闲产品开始起步, 制造炉头、铝锭、一次性塑料杯、文具用品、卫生洁具等初级产品。1993年全镇工业总产值首次破亿元。
进入2000年,工业的质和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90年代开始起步的五金机电、运动休闲产品 ,原先一个个制造炉头、铝锭、一次性塑料杯、文具用品、卫生洁具等初级产品的小企业,经多年发展,现在形成一个涵盖园林工具、汽摩配件、机床制造、保温杯、滑板车等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企业群。至2008年末,泉溪镇工业企业达到525家。
2008年,泉溪镇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2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2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8.23%;规模企业达75家,比07年增加8家;实现税收1.07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园区基础设施投入1522万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4.06亿元。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8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产值在一亿元以上企业7家。
2009年,泉溪镇以“千名干部下千企”活动为抓手,树立与企业共患难意识。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企业,优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开展 “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 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国内市场。适时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适销国内市场的新产品,实行“两个市场”、“两条腿”走路,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出台并落实鼓励工业投资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企业引进利用外资、发展上台阶、创品牌、科技创新、纳税先进分别给予一定奖励。大力抓好新开工项目的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抓好已出让土地的开工建设,督促业主早建设、早投产,形成新的生产力。二是抓好已征用土地的挂牌出让,尽快处理好政策遗留问题,尽早引进新企业。三是继续抓好企业技改项目,继续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园区环境。完成工业园区重点区域的监控、亮化工程,全面完成园区绿化、洁化工程,使工业园区的环境有较大的改观 。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企业闲置用地。督促企业充分利用已受让的闲置土地,提高建筑密度和投资密度。积极组织企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大清洁生产工作力度,鼓励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投入,严格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考核。对非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的,奖5000元;获得绿色企业称号的企业,奖10000元;通过循环经济验收的企业,奖10000元;对电耗比2008年下降10%以上的分段给予奖励。工作目标:工业经济力争在2008年的基础上有适度增长,工业总产值力争增长10%,达到35.4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11亿元;
在工业强镇的洪流中,泉溪镇并没有抛弃农业。工业的发展占去了一部分土地,使农民更加珍惜自己的土地。他们成了亦工亦农的双面手,“吃粮自己种,化钱靠打工,想富去办厂”, 这是他们的科学安排。既保证了粮食自给又能赚到钱。镇政府积极协助农民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将农民手中多余的土地集中到种粮大户手中。采取以工养农的政策,投入资金扶持壮大种粮专业大户,从而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发展。
社会事业发展篇
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泉溪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充足的财力促进了泉溪镇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泉溪镇教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南宋建炎年间,理学名儒巩庭芝从山东须城迁来武义南乡(今泉溪巩宅村)居住,以所学教育武义人士。巩湘、巩丰、巩嵘绪后代,皆为著名文人。
如今,全镇有小学3所,幼儿园9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2156人。学校规模达到省有关标准,学校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基础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都在全县前茅。镇中心小学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小学,省教育强镇、省教育强县的复查工作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
近年来,全镇投入办学经费700多万元,对三所小学的办学条件进行了改善。2007年,投资71万元新建了中心小学师生食堂;投资360多万元、新建了教学综合楼。2008年,投资120多万元新建了中心小学塑胶跑道标准运动场;投资60多万元进行的环境工程建设。投入20多万元对王山头小学的校舍、操场进行改造。2009年,预算投资360万元的项店小学综合楼于7月动工建设。在改善办学条件的过程中,党委、政府在保证上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全额投入教育外,也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2006年镇政府用于教育的经费达38万元,2007年投入48万元,2008年虽然受国际经融风暴的影响,仍然投入42万元。现在,全镇学校有计算机120台、多媒体教学设备21套;镇中心小学的教育教学设备已经走在全县农村小学的前列。
卫生:2004年5月1日起,全镇推行医疗保险,当年参保人数就达18301人,占全镇人口的89%。2009 年参保人数19594人,占全镇人口的97.7%。
2008年随着公共卫生的不断发展,全镇设有卫生服务中心一个、 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中心现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拥有B超、200mAX光机、心电图机、牙科综合治疗机、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等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
2009年,中心投入300余万元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王山头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更好的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和一般常见病等医疗服务。
文化:重视文化建设,2006年投资106万元,建成面积达1400多平米的镇文化活动中心,被命名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全镇8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室,2008年为止全镇有省级文化示范村一个,市级文化示范村一个,县级文化示范村4个。2008年全面完成了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了县级老年体育先进镇验收。
在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镇政府每年还拨出资金,举办各种群众喜问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新农村建设篇
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推进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镇区布局,美化环境,推进了集镇建设。
2003年9月泉溪镇启动新农村建设,官田村率先开展以“小五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改善村居住环境,通过省级小康示范村验收。至2009年全镇村庄整治覆盖率已达100%
实施清泉工程,惠及农民百姓。 随着2009年 6个续建村的建设任务完成和1个城市管网延伸工程、2个区域集中供水工程及2个分散式供水工程的完成,泉溪镇将基本解决全镇农民的喝水问题。
交通便捷,公路通门前。2008年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路面硬化率100%。
加快了镇区基础设施建设,镇区道路建设日渐完善,优化了镇区布局,美化了环境,推进了集镇建设。
从1990年开始,镇区布局规划历经数次调整之后,目前已经呈现出十三街十三巷的格局,镇区楼房林立,武永公路横穿镇区,市场交流兴旺。(撰稿:王国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