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源乡党委书记 何祝明
俞源乡乡长 叶育勇
俞源乡位于武义县中西部,原是宣平县北部的一个重镇,区域面积64.64平方公里, 21个行政村,93个自然村,人口11248人。居有汉、畲、侗、苗、壮、傣多个民族。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俞源乡始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发展效益农业、做强旅游产业,形成了农业和旅游业两轮驱动的经济格局。全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迅猛发展,得到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目前,俞源乡拥有“省级生态乡”、“省级教育强乡”和“省级东海明珠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
2008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4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1亿元,农业总产值0.42亿元。财政收入125.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582元。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旅游成为俞源的一张新“名片”
俞源乡旅游资源丰富,俞源太极星象村以其“天体星象”布局排列,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古老村落名噪全国。俞源村现存宋元明清古建筑有51处1072间,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有幼儿启蒙的“家训阁”、青少年读书的“遗安堂”、房派私塾“六峰书馆”、村民娱乐的“藏花厅”、赡养老人的“养老轩”、举办红白喜事的“堂楼厅”和举办丧事的下市街“香火厅”、用于祈梦圆梦的“洞主庙”,这些古建筑大部分建于清代,古建筑木雕、砖雕、石雕精致,巧夺天工,与村口占地120亩的巨型太极图相呼应,成为古生态“天人合一”的经典遗存。
2001年6月俞源村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03年11月又被国家建设部首批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1月,俞源村被浙江省旅游局命名为“旅游特色村”。 2009年3月18日,《俞源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俞源村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和古建筑群优势得到全面提升。2009年俞源景区又投资50余万元完成了生态停车场建设。俞源村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配套设施建设成为俞源乡发展旅游,创品牌、创特色,增强旅游竞争力的资本。
此外,距俞源村3公里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清风寨”素有“世外桃源、避暑仙府”之美称,既有悬崖峭壁,是攀岩爱好者的理想之处;又有竹海幽谷,景色怡人;还有明朝以来香火不断的金公岩。紧靠清风寨景区的另有省级风景区刘秀垄,因汉朝光武帝刘秀曾在此避难而得名,是一条绵延5公里的丹霞胜境,有“十里画廊”之美称。还有凡岭脚的文昌阁,都是很有民间特色的古建筑。
扎实有效的特色旅游建设,三个景区的相互联动,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观光。2009年上半年,全乡三个景区共接待游客3.77万人,门票收入62.3万元。土鸡、土鸭、土鸡蛋等充满乡村特色的“农家乐”服务从零起步,如今已初具规模,全乡共有农家乐饭店14家,其中三星级10家。2008年岩坑村被金华市旅游局、市农办命名为农家乐特色村。
土地流转、效益农业开发拓宽农民致富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这一决定出台之后,农村的富裕之路越走越宽。2008年俞源乡率先行动,成为我县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最成功的乡镇之一。其经验在于完善了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土地流转的政策,通过建立农村土地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土地流转信息交流、服务沟通等工作,推动土地流转工作稳步、有序、健康开展。2008年10月,俞源乡引进外地农业企业,通过季节性流转等灵活方式,解决土地季节性抛荒问题,进行了面积达800多亩的规模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2009年,武义益佳禾蔬果专业合作社在俞源乡下杨一村等地承包农田1500余亩,集中连片种植优质蚕豆,使2400多位村民人均增收100多元。天亿有限公司在下杨一村等地落实山地流转面积400亩,用于发展集绿色农副产品、生态养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庄……到目前为止,全乡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农业企业的总面积达2000余亩,占全乡大田总面积的25%以上。
俞源乡还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效益农业之路。该乡通过改良种植品种,提高经济效益。在下杨一、下杨二千亩超级稻示范基地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超级稻种植面积,提高水稻亩产,增加粮食产量。今年全乡共种植超级稻1500余亩,平均亩产达600多公斤。该乡还通过实施“万亩茶园”战略,发展生态有机茶。俞源乡共有茶叶基地7000多亩,其中,九龙山2200亩有机茶基地品种优、质量好,成为当地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2009年,俞源乡大力推进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全乡现有油茶面积11730亩,人均1亩多。在省、市、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全乡规划抚育改造2190亩油茶,新发展优良品种油茶基地500亩。提升油茶品质,增加产量,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全乡已有9个村实施了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并成立专业的油茶生产服务队对油茶改造进行技术指导。油茶已经成为俞源农民取之不尽的“绿色宝藏”、“兴林富民”的重要产业。
新农村建设步入快车道
俞源乡本着“民生为重、百姓为先”的理念,加快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如今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泥路小路到现在的水泥路面,从过去的低矮小屋到现在宽敞明亮的幢房,许多新村已经看不到粪堆、柴草堆和建筑材料堆。村中路旁有纸屑箱,保洁员定期打扫,村容整洁有序。
农村垃圾一体化收集处理稳步实施。全乡21个行政村均建造了垃圾收集处理房,落实了垃圾收集清运人员,建立了长效卫生保洁机制。
村庄重点整治有条不紊。先后对凡岭脚、俞源、下杨一、下杨二等7个村进行了外墙粉刷、村庄道路硬化、路灯亮化、修建改建村办公楼、新建拦水坝、清理河道等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7年俞源乡被评为省级生态乡。
清泉工程扎实推进。全乡已完成18个村的清泉工程建设任务,受益人口达10592人,占全乡人口的94.86%。其中,采用双源水厂集中式供水的有17个村,工程总投资960万元,工程于2008年4月开工建设,11月完工。工程建成后,乡党委政府坚持建管并重,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制定出台了《俞源乡清泉工程供水管理办法》,使清泉工程供水管理有章可循,确保广大民众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稳步实施。对低收入群众开展引导型帮扶,加强农户和农村经纪人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信息渠道,提高了就业能力。对低收入群众开展增收型帮扶,一方面通过发展来料加工增加低收入农户的收入,另一方面,结合本乡实际,利用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来提高农民收入。
新九龙村
庄稼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六峰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