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联乡位于武义西南部,三面环山;东南与柳城畲族镇相接,西濒遂昌县,北接金华婺城区、本县桃溪镇;乡政府驻地马口村,海拔215米,距县城49.5千米,辖区面积122.3平方千米,现辖19个村,人口0.64万,系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我县第一个革命老区乡。
1950年4月,宣平县置新乡村,设河西、西源(驻地章五里)二乡,辖10村,属桃溪区;1956年3月撤桃溪、永丰区,河西、西源二乡合置西联乡(驻地马口),为宣平县直辖;1958年5月宣平县撤销,并入武义县;1958年10月随武义县并入永康县;1959年2月建人民公社,为卫星(柳城)人民公社西联管理区;1960年8月新塘管理区并入;1961年10月恢复武义县,建西联人民公社,属柳城区,辖24个村;1983年7月改称西联乡,辖24个大队;1985年4月,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辖24个村委会,1986年宣平溪水电站移民外迁二个村;2002年“8·15”洪灾毁村,三个村安置于王宅,隶属关系随之划转。
下山脱贫篇
西联乡原有24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有东坑、田坪、水碓坑、石柱源、上田等14个村坐落在与遂昌、金华交界的牛头山麓。高山、深山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交通堵塞、信息不灵,思想观念滞后、经济发展缓慢,村民生活极其贫困落后。
为摆脱贫困,从1996年开始,西联乡响应省、市、县有关“下山脱贫”的号召,按照“沿路、沿镇、沿城”的思路,在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使大批农民走出深山、大山,彻底摆脱了世代捆住他们手脚的恶劣环境,走上了“下山脱贫拔穷根,异地致富奔小康”的崭新道路。
几年来,历届党委、政府,按照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原则,以下山脱贫为依托,不断推进农村集镇建设。全乡已有15个行政村的29个自然村、1230户、4130人相继下迁脱贫,其中景阳、直坑等6个村迁居乡政府所在地马口村周围,马口区域现有7个行政村,900户,2700多人口,乡驻地人口、区域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三倍。仅商店就由原来的3家发展到40多家。昔日冷冷清清的马口,随着人流逐渐增多,变得热闹起来,随之出现了“喜事多、好事多、新房多”和“环境改变快、生活提高快、观念转变快”的“三多三快”现象。
人口生产要素的优化集聚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大,推动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伴随着下迁点基础设施的完善,马口区域已成为我县南部比较繁荣的农村集镇,有效推进了当地农村城镇化进程。
西联区域面积122.3平方公里,境内自然景观林立、人文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84.8%,是一个生态资源优势比较好的山区乡。2001年初,根据当时县委、县政府提出“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乡党委、政府立足本乡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提出了“产业强乡、开放富乡、科教兴乡、生态立乡和下山脱贫攻坚”的发展思路,首次提出“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口号,努力做好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这篇可持续发展的文章。为了创建生态乡,乡党委、政府进行专题调研、论证,确立了“增强保护意识,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建设目标。
2001年5月,邀请专家学者制定《西联乡生态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取得可喜成绩。2002年8月西联乡通过金华市生态乡验收,被命名为武义县首个“市级生态乡”。在此基础上,乡党委、政府又根据县委县政府“创建生态县”的战略部署,于2004年3月制订了《西联乡省级生态乡建设实施方案》,把创建省级生态乡工作作为推动西联经济和小康社会建设的第一要务来抓,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努力把西联乡建设成为武义南部经济比较繁荣、环境优美整洁、农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稳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西联乡于2007年6月被评为省级生态乡。
西联乡还积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比较突出的是开发生态旅游业。西联境内的牛头山是浙中第一高峰,海拔1560米,有9000多亩原始森林,130多种珍贵树种和珍惜野生动物,具有丰富的探险、观光、避暑、休闲的旅游资源。
2006年1月国家林业局批准牛头山区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为牛头山的全面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开端。2006年9月,通过公开拍卖,由浙江正点实业有限公司和浙江恒友机电有限公司竞得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42年的经营权,并投资组建了浙江牛头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森林公园的开发经营主体。目前,景区投资将进亿元,开发有序进行,景区已具备初步接待能力。随着景区的日益完善,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辐射带动的日益提升,深信昔日静寂的穷乡僻壤,肯定变得车水马龙,更加兴旺。
新农村建设篇
大规模组织“高山下迁、异地脱贫奔小康”是西联乡党委政府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高山深山村民搬迁下山、异地重建,可谓是“白手起家、百废待兴”,饮水、用电、道路、排污、通讯等生活生产基础设施一无所有。西联乡党委、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致力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村庄面貌日新月异。几年来,乡政府努力争取项目和资金,不断完善公共设施,致力于基础设施的改善。目前该乡已有景阳、宣田、直坑、田铺、乌坛下五个村实施村庄整治工作。五个村总共完成了346户、9.5万多平方外墙粉刷工程。其中景阳村2005年通过重点整治村验收。
2002年初乡政府就提出“美化、亮化、洁化、绿化、净化”为目标的生态村建设规划,确定马口区域7个村为首批创建生态村。按照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规划,拆除了影响村容村貌的建筑物;彻底消灭了露天粪缸和简易茅厕,同时做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绿化、路灯亮化、河道清理等工作,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投资300多万元,兴建马口、直坑、田铺、金山、乌坛下五个村2552.3米长排污(水)管道;浇筑马口、金山、直坑、宣田、乌坛下、景阳、田铺、双溪口等村23000平方米村内水泥路;在马口区域安装路灯117盏,设立垃圾池24只,新建公厕2座、标准化生活污水湿地处理池5个、占地450平方垃圾分拣场一座,安排6名卫生保洁员对马口区域的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清扫清运、污水统一排放处理,生态村的建设推动了生态农家的建设。
交通条件大为改善。2003年初,省市县出台“康庄工程”扶持政策以后,乡政府抓住机遇,实施境内55.6公里的路面硬化,总投资2800多万元。全乡19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实现道路硬化通村公路100%。同时为改善下山脱贫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乡村两级共实施村内道路硬化60000平方米,预计总投资达280万元。
饮水卫生确保需求。西联乡投资177万元,解决境内6400多人口的自来水工程,自来水设施得到新建和重修,全乡自来水入户率达95%,自来水水质达到I级。
文教卫事业蓬勃发展。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方面,占地217平方,建筑面积651平方,总投资75万元(含室外活动场地建设、室内活动器材添置等)文体活动中心,于08年1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满足了群众对文化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需求,11月通过市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验收,内河洋村通过了县级文化示范村验收。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以创建省级教育强乡为契机,加大对教育硬软件设施的投入,累计投资200多万元,对学校软硬件设施进行了重点建设,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操场等硬件设施面貌焕然一新,电器教学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连续七年获得县教育教学质量奖。2004年9月顺利通过省级教育强乡验收。西联中心小学连续被授予省三类标准化学校、省、市级示范小学、市绿色小学、县A级小学、县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总投资100万元的西联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新建工程,于08年10月进场施工,今年9月份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
通讯网络基本健全。西联乡投资31.2万元,架设壶源、汤山、章五里等9个村的有线电视,解决了590户、2333人口看电视难,已基本实现全乡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入户1350户,入户率达到66%。投资140余万元解决汤山、殿下畈、双溪口等7个村的程控电话和河洋、章五里等村移动机站,全乡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
生态旅游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