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口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陈小武
大溪口乡位于武义县南部,东邻丽水市,南接三港乡,西靠柳城畲族镇,北毗新宅镇。乡政府所在地溪口村,距县城48千米,以驻地取名。全乡总面积75.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619亩,山林面积105837亩。下辖10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人口1922户5671人。
大溪口乡1949年成立,时称白水乡,1950年分属溪口、双溪、水头三个乡,1954年下半年三个乡合并为溪口乡,1958年建立三港大公社,设溪口、三港两个管理区,1960年由三港大公社分出,按照原来的区域范围建立溪口公社。1983年成立大溪口乡,因在金华市境内有同名溪口乡,按照地名普查登记的要求,于1983年将溪口乡更名为大溪口乡。
自然资源篇
大溪口乡地处中低山区,境内峰峦叠嶂,峙耸绵亘,东部与丽水交界的陆千岗顶,海拔1070米,为境内最高点。宣平溪流从乡政府门前经过流入瓯江,是瓯江一级支流的发源地之一,乡境内山清水秀,气候四季分明,水利设施配套合理,建有水库2座,总库容47万立方米,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2480千瓦,年发电量650万千瓦。
大溪口乡现有耕地面积4620亩,其中水田面积3547亩;山林面积10.6万亩,人均18.7亩,为武义县重点林业乡镇之一,其中用材林3万亩,毛竹林3486亩,油茶林4089亩,茶叶1710亩,板栗、油桃、蚕桑等各类经济林2800亩。
大溪口乡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村村实现了自来水、电、公路、有线电视、电话“五通”。其中自来水普及率95%,水源合格率100%,有移动、联通接受机站6座,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境。
特色农业篇
大溪口乡的传统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盛产生姜、茶叶、代料香菇、反季节高山蔬菜、山林、毛竹等农副产品,年产副食2000吨,自给有余。改革开放后,乡党委、政府按照“一村一品,一乡几品”的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在全乡建立了以“高山蔬菜产业带,生姜生产产业带,蚕桑生产产业带和山羊养殖基地”为主的“三带一地”农业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200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54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81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416元。
近年来,大溪口乡因地制宜,做活、做好山上文章,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早在2001年,大溪口乡就开始试种640亩反季节高山蔬菜——四季豆,大获得成功。2002年,便在竹翠、水头、潘山头、鲍山头、黄山等5个海拔较高的村大面积推广,家家户户种植高山蔬菜。到2008年底,全乡高山蔬菜面积扩大到4392亩。
生姜作为大溪口乡传统产业,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潘山头、内圩、溪岭脚、水头等4个行政村,年种植1500亩,因其品质好,而畅销市场,生产的品种为祖传良种。
茶叶作为大溪口乡人民的祖传产业,七十年代以前零星种植为主,七十年代后期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开荒种茶,百亩以上连片面积逐步增加,全乡茶园总面积也不断上升,成为当时农民增收的一个拳头产品。特别是产于海拔800米山上的竹翠、水头两村茶叶,其色、香、味绝佳,深受客户的喜爱,产品供应不求。2002年转换有机茶面积600亩。2002年,武义县汤记高山茶有限公司在海拔850米的竹翠行政村、豆腐坑自然村开发种植有机茶150亩。2005年在水头村开发种植350亩。2006年在溪口村开发种植180亩,使全乡茶园总面积达到2480亩。
2003年溪岭脚村村民聂火林在吴平创办了一个万只规模养鸡场,2004年水头行政村油坑自然村村民江大生在油坑又创办了一个万只规模化养鸡场,从而带动了全乡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产值2008年提高到380万元。
人文旅游篇
大溪口乡文化底蕴深厚,遗留下许多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点山下鲍涂氏宗祠和桥头民国民楼,以及白云庵、双溪桥、山下鲍村十几处古建筑等。群众文化活动活跃,有走马灯、木偶戏、采茶歌等。其中山下鲍木偶戏被列入我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山下鲍村村民涂成波和涂兴榜等同志组建成立了宣平南营红军,开展武装斗争,是宣平南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1986年,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准大溪口乡为革命老区乡。
如果说俞源、郭洞是文人士大夫们的理想聚居地,那么山下鲍无疑是富裕山民的完美村庄——有青山,有流水,有大小屋无数。位于大溪口乡东北部的山下鲍村(古名双溪村)堪称浙赣古民居典范。建造于清嘉六年的涂氏宗祠,涂姓大厅和金溪桥,其独立的建筑风格和风貌是十分少见的。
山下鲍村木偶戏,约始于明末清初,以演唱发展,利用春节、农闲或在每天晚上,集中固定点演出。目前只剩下涂立平的山下鲍婺剧木偶戏团最为活跃,知名度也最高,剧团内有木偶人物造型45个,能表演70多个节目。
始建于明朝开元甲申年的白云庵,天生美景,群峰越秀,高崖怪洞。是鲍姓建造的,清道光廿年进行再次修建。文革时期,遭受破坏,于1997年再次修建。1929年前后,宣平地下党根据上级指示开展革命活动,白云庵成为其重要根据地。抗战时,杭州清华中学曾迁移至此,造就了无数人才。
亮点工作篇
大溪口乡所辖10个村有8个村进行了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2006年4月28日,大溪口乡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成为全县第一个省级生态乡。2006年12月,大溪口乡又顺利通过金华爱卫会市级卫生乡镇考核组的考核验收,又成为全县第一个市级卫生乡。大溪口乡的教、科、文、卫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建有综合文化站一个,广播电视站一个,小学一所,卫生院一所,成人技校一所,县级文化示范村两个,省级文化示范户2个。获得市级教育强乡称号。
要富裕农民必先减少农民,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关键是要让一大批农民去从事二、三产业。大溪口乡是全县农村村民到苏南地区开超市的发源地之一。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超市经济,1993年在大溪口乡兴起。大溪口乡山下鲍村村民潘法文在昆山开的“万客隆”超市,已经从当初的1家发展到现在有40多家加盟连锁店的知名品牌超市。到目前,全乡在昆山、常州、苏州等一些大中城市开设超市500多家,1100多青年劳动力从事超市经济,全年总收入达到5800多万元。
超市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家民的经济收入。在超市经济兴起之前,大溪口乡的很大部分村民基本上以务农、打工为主。一年到头,家庭收入微乎其微,一直生活在贫困线边缘。通过开办超市,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使很多农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超市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土地的流转,规模化农业的兴起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大溪口乡以重点工程(工作)为突破口,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大溪口乡实施清泉工程,新建集中式供水水厂一座,可以解决4个村885户,2795口人的用水问题。全乡从2004年开始启动康庄工程,投资850万元,对全乡10条,34公里通车公路进行了路面硬化。大大改善了全乡的交通条件,改变了以前那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后局面。1999年大溪口乡开始发动下山脱贫,动员居住在高山、深山上的村走下山脱贫之路。到2008年底止,底章村、潘山头村、水头村等村的222户,758人陆续搬迁到县城及集镇。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大溪口乡党委政府将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行政效能,增强责任感,大胆创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堪称浙赣古民居典范的山下鲍村
康庄工程
大溪口乡人在昆山开的大型超市
集中式供水水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