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城乡低保筑就和谐大厦
“当人民群众遇到困难时,想到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民政部门,要找的第一个干部就是民政干部。”这是日前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谈及共和国60年民政事业发展时说的第一句话。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民政工作从过去“拜拜年、发发钱,过了一年又一年”的历史到逐步建立起城乡低保为主体、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惠及困难群众的城乡社会救助保障体系,为困难群体构筑了一道严密的“民生保障网”,让党和政府的温暖惠及千家万户。1997年,我县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年城镇最低保障385人,标准为每人每月120元,农村最低保障476人,标准为每人每月60元。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拉大,下岗失业人员逐步增加,农村部分贫困群众进一步显现,城乡低保从应运而生成为“最后一道保障线”,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城乡低保对象3198户、4713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十几年来,县民政局在对低保提标扩面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城乡低保制度的规范和完善,2003年实行了“低保资金专户管理、银行化发放、实施红绿卡制度”为重点的规范化管理;2006年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联动机制,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低保标准也相应提高,目前城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310元,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190元,低保对象同时还享有物价补贴。
2005年1月,我县开始实施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2008年对《武义县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进一步明确了救助对象,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标准,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今年县财政按人均不低于7元标准预算安排了231万元医疗救助专项经费,到6月底已累计救助395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86.07万元。对于突发性的天灾人祸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对象,县民政局建立了灵活机动的临时困难补助机制,帮助他们度过暂时生活困难,仅今年1-6月份就救助734人次,下拨临时补助资金47.47万元。
从2006年开始,我县实施了困难群众和住房困难重点优抚对象安居工程,在乡镇、街道调查摸底、民政局组建核查组入户核实的基础上,确定安居工程实施对象、具体实施方案及补助金额。对困难群众实施安居工程,三年来共帮助全县401户困难群众进行了危房改造,累计投入救助资金214.7万元。
2003年8月7日,我县将城市乞讨人员收容遣送站改为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工作走上了更加人性化的轨道。
几十年来,民政部门在救灾上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建立了较完善的应急救灾体制和灾民安置点,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转移安置群众、物资和财产,保证生命安全,让损失降到最低;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住所、有医疗救治点;并制定出台了应急预案,救灾工作应急反映能力显著提高;确立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救灾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今年“8.3”洪灾后,县民政局领导和社救科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有条不紊地开展救灾工作,灾民得到妥善安置,确保了灾区社会稳定。
集中供养,党的恩泽,五保老人颐养天年
2003年,我县按照区域化、重点化、规范化、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要求,投入资金1800万元,改建、扩建了白洋、壶山、王宅、新宅、柳城五个中心敬老院,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注重加强内部设施的配套建设,配置了标准床铺、衣橱、电视机等。在供养方面实行了标准化保障,供养资金全部由政府负担,所有五保老人除了吃、住、医之外,每月还有零用钱。县民政局重点加强了敬老院的管理和服务,按比例配备了服务人员,通过对农村敬老院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改善基础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五保对象的供养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目前,全县有492名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入住敬老院,供养率达100%。2006年柳城敬老院被评为省级先进敬老院。
在抓好农村五保老人养老的基础上,民政部门大力抓好城乡老人养老服务工作, 2002年在县城最繁华、风景最优美的熟溪边投资480万元改建了县老年活动中心,并于当年投入使用。2004年投资1300万元在北岭新区新建县社会福利院,于2005年10月投入使用,去年又实施了福利院二期工程建设,新增床位100张,专门为行动不便卧床不起的老人提供特殊服务;2006年在柳城投资百万元建成老人公寓,为外出经商、打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农村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目前全县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星光老年之家”76个。
夯实基层,维护民权,催开稳定和谐向阳花
“建国初期,基层民主选举延续延安时期的简易方法,投下一粒豆子,就是投出一张选票。”历史因时而变、因事而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村委会建设走过了从人治到法治、村民民主意识逐步增强的历程。
从2002年开始,我县进行村民委员会直选工作,同时在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方面进行积极探索,2004年在白洋街道后陈村选举产生了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2005年总结并推广了“后陈经验”,全县每个村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和完善村务管理、村务监督等制度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台帐,加强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和民主议事协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级“四民主”建设,开创了农村基层民主的新纪元。到目前,我县基本完成了村务公开目录的编制工作,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基本达到了“四个三”目标要求,全县98%的村达到市级规范化建设标准。
2001年,我县撤并县城11个村和9个居委会,整合成13个社区居委会;2002年开展社区规范化建设,城市社区呈现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面貌;2005年进行社区居委会换届直选工作;2006年进一步深化社区体制改革,以“区域共建”为抓手开展了和谐社区建设。目前,全县15个城市社区中已有11个社区的服务用房完成达标建设,达到35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4个正在建设中。社区建立了志愿者登记、管理、服务等制度,社区再就业工程稳步推进,在帮助失业人员就业、帮扶困难群众解决难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城市社区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我县开展了农村社区的试点工作,将社区建设由县城向有条件的农村推进,逐步开展农村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
婚丧管理,破除陋习,倡树社会民风新时尚
婚姻登记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过去由乡镇政府办理,2001年乡镇区划调整后三个街道的登记办理归到县民政局,2003年10月1日开始全县集中到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县民政局不断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和登记场所建设,婚姻登记队伍专业化,基本上实现了婚姻管理专人专职。推进了婚姻管理办公自动化建设,从人工操作到办公自动化,是婚姻管理的一大进步,避免了人工操作的失误,防止了无效婚姻的产生,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998年,我县开始推行殡葬改革,目前全县火化面达到96.4%,火化区内火化率100%。2002年对骨灰乱埋乱葬、不进公墓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2003年在全县开展生态墓区建设,对原村级公墓进行植树绿化;2005年我县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开展了以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沿线为重点的“三沿五区”坟墓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拥军优属,双拥共建,弘扬老区优良传统
六十年来,我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时代凯歌,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建设。始终把拥军优属作为保稳定、求发展、促和谐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各项拥军优属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致富思源、心系国防。从2000年开始,我县对城镇退役士兵实行自谋职业货币安置政策,每年自谋职业安置率100%。从2005年1月开始,建立了在乡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了重点优抚对象生活水平随着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同时出台了《武义县重点优抚对象住院医疗补助试行办法》,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看病难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现役义务兵的优待金标准。我县对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及时给予临时困难补助。并建立了优抚数据库,加强对优抚对象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区划地名,真情服务,力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我县的行政区划工作,根据“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模式”的要求,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科学制定符合我县县情的设置规划,根据经济发展和城镇发展的需求进行调整行政区划,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建国以来,我县行政区划经历过15次调整,2001年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要求,进行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全县23个乡镇调整为现行的8镇7乡3街道。
我县已于2008年和周边8个县(市、区)全部签定了《平安边界共建协议书》,2009年4月底完成了由我县牵头的界桩界线联检任务,边界管理工作从全面勘界转向依法管界,一手抓优化服务,一手抓规范管理,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与管理并重的转变,在工作方式上实现了随机型向制度型、规范型转变。并建立起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界线附近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制度。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正确区分矛盾纠纷性质,忠实履行职责,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维护了社会稳定。
从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出发,县民政局积极依法做好地名命名、更名和标准地名标志设置等工作。2000年开始开展了农村门牌设置工作,2006年底全县门牌设置工作基本完成,逐步建立起内容丰实、标准规范、方便及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今年,民政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打造中国温泉名城”号召,努力发挥地名公共服务在“旅游富县”战略中的作用,对全县的村牌、街牌以及壶山下街门牌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在壶山下街建成了门牌规范样板街,同时在全县10多个村完成了石质村牌的安装工作,打造了城乡地名金名片,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了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