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钱文燕
栉风沐雨,负重前行。没有经济就没有财政,经济发展需要财政推动。六十年发展历程,我县经济在财政推动下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同时,培植起了扎实的财源。
1953年,我县建立县级财政,1977年成立武义县财政税务局。1994年1月撤销武义县财政税务局,成立武义县财政局、武义县国家税务局、武义县地方税务局。1997年9月,武义县国家税务局实行垂直管理,武义县财政局与武义县地方税务局合署办公。1949年,全县财政收入104万元。解放初至改革开放前,财政收入增长缓慢。20世纪90年代,受国有企业改制等影响,我县财政较为困难。进入21世纪,伴随着“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旅游富县”四大战略的实施,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财政收入得到了较快增长。2008年,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9288 万元。
生财篇:发展经济 涵养财源
1998年,我县规划在桐琴镇凤凰山的荒山坡上兴建一个工业园区,以吸引外地企业家来此投资兴业,但镇里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于是向县里求援。县财政局领导深入实地查勘,进行认真分析论证,认为该地紧邻永康,如果设施配套,且辅以优惠政策,定能吸引一批永康企业家前来投资。于是,县财政局决定安排财政补助10万元,用于启动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后又先后投入60万元,改善投资环境。就是这微不足道的70万元启动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财政杠杆作用,使凤凰山工业园区逐步发展壮大。也就是从1998年起,我县确定县域东北部地区为个私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大力兴建工业园区,并逐步形成了“一中心两翼”的工业发展格局。2001年,我县正式提出“工业强县”战略。
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武义投资,除了土地、劳动力价格较低等“洼地优势”外,财政的扶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6年,有位永康企业家在武义办起了工力电动工具厂。为扩大再生产,业主向当地银行申请贷款,但迟迟未能兑现。县财政局领导通过深入调查后,决定由县财政局给予贷款10万元。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县财政局又先后提供贷款80万元帮助企业技改上规模。同时,局领导还多次到企业了解生产情况,分析产品市场行情,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如今,该企业已拥有产品自营出口权,产品畅销国内外,2005年产值1.5亿元,上缴国家税收370多万元。像这样扶持企业发展的例子举不胜举。
2000年起,县财政设立了武义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前为工业发展资金),对园区内新办企业3年内减免所得税,并设立社会贡献奖、企业上台阶奖及企业技术改造、引进外资、外贸出口、争创品牌等奖励和补助。至2008年,累计安排工业发展资金近3亿元,减免各项税收6亿多元,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也为地方税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县财税部门积极支持第三产业发展。出台扶持房地产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旅游业、商贸流通业发展。认真落实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职工从事第三产业,不断培育壮大地方财源。
聚财篇:加强征管 文明执法
“聚点滴税收,建美好家园”。实施税收征管改革以前,税收都是靠税务干部挨家挨户一点一滴收上来的。如今,通过改革,征管手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6年4月,县地税局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县农业银行租用营业厅,建立了全省县级地税机关第一个办税服务厅,第一次将纳税人请到服务厅申报纳税,实现了由税务人员上门征税到纳税人进服务厅纳税的转变,迈出了税收征管的第一步。1997年9月,国地税进一步分设,办税服务厅移到了建行,服务厅进一步规范。但那时的办税服务厅还是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手续繁琐,办税效率低下。每月1-10日的征税期,各税务所人满为患,纳税人排着长队、带着现金来交税。由于场面拥挤,又要长时间等候,吵闹声、抱怨声在所难免。1998年开始,县地税局迈出了现代征管改革的步伐,撤并全县9个税务所,建立4个中心税务所,后又改名为征管局,各征管局与县地税局之间实现了网络系统连接,各征管局办税服务厅实现了电脑开票;从1999年开始,县地税局逐步建立了与建行、工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的联网,建立了纳税人委托银行集中扣缴税款的纳税机制,减少了纳税人往返办税厅、银行间的奔波劳累。2003年,武义地税局率先进行了Internet网络申报系统的试点,随后全面推广应用了网络办税和个人所得税全员管理系统,全县纳税人可以“足不出户”,只要鼠标一点,即可轻松办理涉税事宜。
为了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县地税局投入600多万元,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信息化网络,实现“纳税申报网络化、税收管理信息化,公文处理无纸化”。在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县地税局更加注重软环境的建设。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目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开展大规模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对全局干部进行了封闭式岗位技能培训。该局还制定了《干部职工在职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考试规定》,鼓励干部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目前,该局干部中,大专学历以上干部占92.7%,具有中级职称的干部有7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6人。
理财篇: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同时,县财政局加大了财政管理力度,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规范财政支出行为,在保证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挤出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实现了从“吃饭财政”过渡到“公共财政”。如今,无论是县城还是农村,公共财政的阳光正照耀在每一个武义人身上。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世纪80年代,我县县城只有4.72平方公里,街道拥挤、狭窄。通过投入大量的城市建设资金,如今的县城高楼林立,道路宽敞,县城扩大到16平方公里,已形成四纵五横一环的城市道路框架。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内通外畅的交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实施校舍改造工程,全县所有的中小学都盖起了崭新的校舍,全县教育条件极大改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同时,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在财政支持下日益发展。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验收,正在争创省级科技强县。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完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有线电视通村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设施不断改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5000多名企业退休职工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2800多名被征地农民有了基本生活保障。
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种田不用交税,读书免交学费,培训实行免费,生病报销药费”是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真实写照。“十五”期间,我县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全县累计投入支农资金5亿多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相继取消了农业特产税、教育附加费、乡村统筹等农村税费。2005年,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从此成为历史,农民基本实现了零负担。
2004年,我县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05年止,全县累计有13142人次报销药费,报销金额1900多万元。县财政对参保人员每人每年补助100元,对残疾人补助120元,对低保人员补助140元。2005年起,县财政还投入资金260多万元,安排农民免费健康体检。2007年开始,义务教育免实现全免费。
大力实施“下山脱贫”工程,2008年底,已投入财政扶持资金2亿多元,全县已有369个自然村、15761万户、47909万人实现了搬迁下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近年来,全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8914人,转移就业劳动力16502人。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县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财政收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但随着一系列支持经济政策的实施,我县经济已开始企稳回升,财政收入扭转了负增长的势头。今后,财税部门将进一步落实支持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组织收入力度,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相信,随着“四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县的财政收入将保持平稳的增长势头,财政支持各项事业的力度会更大,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会更广,武义的明天会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