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武义县成立第一个环境保护政府管理机构——县环境保护办公室,负责环保基础管理工作及相关协调工作,设在县计划委员会。
1984年,县环境保护办公室与县基本建设局合并,设立县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内设环保股负责环保行政管理。新建立武义县环境保护监测站,负责环境监测与部分环境监察任务。
1996年,武义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改为武义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局。为加强环保监察执法工作,新成立武义县环境监理站,与环保监测站合署办公。
2001年12月,设立武义县环境保护局,武义县环境保护局正式挂牌。2002年环境监理站单设,并更名为环境监理大队;2004年环境监理大队改为环境监察大队。
2003年,县政府成立了武义县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
我县环保系统现有在编工作人员31名,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4人。
促进科学发展实现污染减排
2009年上半年,县环境保护局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被评为2008年度全省污染减排先进单位。
近年来,我县把污染减排作为实施科学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了对减排工作的领导。明确各部门的减排工作职能和任务,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制。全面实施“811”环境保护行动,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督促减排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加快建设进度,协调解决减排难点问题,扎实推进减排各项工作。
强化环境监管是实现减排的重要措施。我县持续开展了金属门业、小电解、铝氧化、小冶炼、小炼油、塑料粒子等专项整治,实行重点企业巡查和“飞行监测”制度。县环保部门重点加强对现有企业治理设施运行监管,提高企业治理设施运行率和达标率。2007年以来,共立案查处72家违法排污企业,累计罚款520余万元。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排放量,两年来共否决了30个污染重、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在我县落户。
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县政府加强了政策引导,专门出台了激励污染减排的政策措施,建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淘汰了东莹建材有限公司机立窑生产线,分期、分批对全县粘土砖瓦行业实行关、停、并、转,取缔了一批非法小污染企业。浙江正点实业有限公司、张氏包装等企业完成烟气脱硫工程,要巨纸业、新世纪纸业等造纸企业污水深化处理工程投入使用。2009年新实施城市雨污分流工程,该工程新建改建收集管网21公里,计划总投资3103万元,目前已累计完成工程投资1230万元,铺设雨污水管道共计6.2公里。
在减排工作中,我县十分重视减排的基础性工作。加快在线监控体系建设,建立了环境监控中心专门机构,前端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点位达123家。按照总量控制的要求,对电镀、浮选、化工、旅游休闲、防盗门、造纸、钢带、链条等重点行业企业核发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进一步规范污染源“三量”管理台帐(档案)管理;加强了节能减排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减排合力。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县减排工作成效明显, 在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到2008年底,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069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18吨,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60%和81%。2009年度减排工程项目计划顺利实施,上半年经初步核定,我县化学需氧量削减782.55吨,占全市核定减排量的84%。
改善环境质量腾出环境容量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把武义江及小白溪流域水环境污染整治作为重点,全力推进电镀、金属门业、旅游休闲等金属表面处理行业环境污染整治,逐步改善武义江水环境质量,腾出环境容量,更好地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要素保障。
1、抓源头管理,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排放量。继续在武义江流域采取区域限批和产业项目限批的措施。对超总量排污的单位,依法实施限产、停产,在金属门业、旅游休闲用品等行业执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以总磷、氟化物等特征污染物为重点,巩固、深化金属表面处理行业污染整治成果,控制武义江流域金属门业、旅游休闲、化工、造纸等行业氟化物、总磷的排放量。
2、抓执法监管,确保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和达标率稳步提高。创新环境执法的手段和方式,加强环境日常监管,提高环境执法成效。一是继续把武义江流域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改造、运营管理作为今后环保执法检查的重点。二是认真落实环境监管制度。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确保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与生产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三是继续加强环境监控中心的技术和装备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监管网络。
3、抓污染减排,促结构调整优化。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紧扣“保、稳、促、调”这根主线,找准切入点,以环保促调整、优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严格实施《武义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过环评审批引导结构调整,实行削减替代,淘汰落后,扶优扶强,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产业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通过污染整治倒逼结构调整,严格执行落后生产能力限期淘汰制度,重点推进印染、造纸、金属门、电镀等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和污染限期治理力度,通过关、停、并、转一批污染企业,腾出环境容量,实现污染减排、产业升级。同时注重对企业环保工作的指导帮助,充分挖掘企业现有污染治理设施的潜力,帮助企业推进环保技术、工艺、管理创新,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提高污染防治水平。积极为企业提供环保咨询、培训等服务,提高企业环保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污染防治能力。积极向企业提供、推荐投入少、见效快、符合环保要求的工艺、治理技术和设备,科学引导和推动技术升级,提升产品档次。
治理污染源创建生态县
我县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共重,开发和保护并举,县环保局按照《浙江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方案》要求,严格从源头上防止和控制污染,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县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城乡生态环境逐年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1月通过了省级生态县现场考核验收。
围绕生态县建设目标,县环保部门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开展污染防治各项工作:
一是全力加强重点行业重点流域污染整治。组织编制了《武义江流域水环境污染整治方案》,连续5年开展了金属门业专项整治,全县88家有磷化工序的金属门企业配套建设了环保治理设施。严格控制武义江流域金属门业规模,所有新批项目一律由门业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实行联席审批。加强联合执法,开展了小电解、铝氧化、小冶炼、小炼油、塑料粒子整治。对全县所有电镀企业生产线、渡槽进行了登记挂牌,防止电镀企业生产规模无序扩大和外来电镀非法转移。加大限期治理力度,累计对42家企业下达限期治理任务,加快建成治理设施,逾期未完成任务的一律实施关停。加大金属表面处理行业环境执法力度,取缔“小电镀”、“小电解”、“小炼油”等非法加工点40个,强制取缔全县范围内的22家无证无照的废旧塑料粒子生产企业。采取飞行监测、交叉检查、错时执法、跟踪督察等多种执法形式,加密日常监察频次,提高环境执法成效。仅2008年累计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140余人次,检查企业578家,立案查处48家,处罚金额220万元。
二是按照“治旧控新,不欠新帐,多还旧帐”的要求,实行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控制周边地区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产业非法转入,从源头上防止和控制新污染。2002年以来,共完成建设项目环评审批940余个,累计否决、调整污染项目50个。针对武义江水质污染物特征,严格控制武义江流域金属门业、旅游休闲、化工、造纸等行业氟化物、总磷的排放量,对防盗门等排磷项目实行限批。对历年来已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182家未批先建企业补办环评审批,未执行污染治理设施“三同时”制度的企业责令限期完成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创新环境监管方式,成立县环保服务中心,引进非营利性质的第三方监管力量。通过派驻污染治理操作工,企业污水排放达标率有了明显提高,电镀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纠纷投诉明显减少,一些群众反应强烈的污染纠纷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环境监管效能得到提高。
三是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桐琴地表水自动监测站、环境信息监控中心、县城大气自动监测站相继建成使用。环保监测站监测项目从原来的30项扩展到60项,并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县监察大队配置了部分技术装备,环保执法能力建设得到较大改善。自2004年开始,累计投资1240万元建设环境监控中心与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立了环境监控中心专门机构,前端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点位达123家。全县造纸、化工、印染、电镀、浮选、金属门等行业主要污染源已基本实行在线监控管理,列入省控的三美化工、要巨纸业和新世纪纸业等重点污染源企业已完成设备安装并与省局联网。
四是环保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我县相继建成了日处理能力2.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32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储气量6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气化站等一批环保设施项目。目前,全县15个乡镇全部建成市级生态乡镇,其中省级生态乡镇12个,15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村庄整治249个村,其中170个村通过县级生态村验收。全县农村垃圾实行了城乡一体化处理,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率达80%,所有整治村都建立了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累计完成90家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的综合治理工作,规模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