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武义是个交通末梢地区,穷在路上、困在路上、发展制约在路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交通事业迅猛发展, 30年间先后完成了金温铁路武义段建设,建成横贯武义的金丽温高速公路,建成县域“一高两纵五横”的交通网络和“东北地区15分钟、全县1小时交通圈”。路通了,山门打开了,在“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旅游富县”四大战略指导下,大交通为武义插上了经济发展腾飞的翅膀。
县交通局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交通系统被授予全省交通行业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涌现出全国劳模贾礼相、浙江省劳模陈增华等“老中青三代劳模”。]
建设大交通,铺就黄金“起跑线”
铁路,高速,康庄工程。交通脉络的不断延伸,为武义腾飞铺就了黄金“起跑线”。
俗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建设一条连接外界的铁路,这是饱受交通闭塞之苦的武义人民的夙愿。1992年,金温铁路开工建设。武义交通人抓住历史机遇,克服千难万苦,胜利完成金温铁路武义段建设。该工程全长24.96公里,横贯白洋街道和履坦、泉溪、桐琴3个乡镇34个行政村。1995年3月5日10时许,一声汽笛长鸣回荡在武义县城上空,试运行列车披红挂绿,缓缓驶入武义站,停留20多分钟后开往缙云。1996年4月21日10时54分,一列新型空调客车,在阵阵欢呼声和鼓乐声中驶进武义火车站,金温铁路金缙段临时客运正式开通。1998年6月11日7时20分,首发温州至杭州客运列车,从温州站开出,金温铁路全线正式通车。武义人终于可以在家门口上火车,直达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贵阳、哈尔滨、广州、南昌、阜阳等全国大中城市。一个几代人的梦,终于得圆。
如果说,铁路的贯通,为武义打开了闭塞的山门,那么,高速公路的建成,则为武义铺就了起飞的跑道,从此把武义带进了生机盎然的新天地。改革开放以前,武义通往外界只有两条沙石公路。交通末梢地区的武义,穷在路上,困在路上,全县人民改善交通的愿望极其迫切。2002年12月18日,武义终于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总投资7.79亿元、横贯武义的金丽温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使武义公路建设实现从普通型向高等级飞跃,打通了武义与全省、全国快捷连接的口子和通道,使武义原先的交通区位劣势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此后的短短数年间,武义又先后完成330国道武义段改建工程,43省道(永武线)武义段改建工程,44省道(上松线)武义段改建工程,武丽线(武义至新宅段)改建工程,金华十八里至武义公路工程(武义段),双路亭入城口改造工程。县域“一高两纵五横”的交通网络和“东北地区15分钟、全县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铁路和高速,使武义这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快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而修到全县每一个村庄的“康庄工程”,则是修到了农民群众的心坎上。2003~2006年,武义县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上级政府、部门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群众自愿筹一点,企业、个体户捐一点” 的融资渠道,多方筹措,千方百计募集资金,累计投入康庄工程建设资金3.03亿元,完成工程502项,共计1282.85公里;投入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资金994.6万元,完成安保工程建设372.35公里;全县建成农村客运停靠站239个。至此,全县所有行政村都实现道路硬化,通上等级公路,如期实现公路通达率、硬化率均达100%的目标,提前实现村村通公路。
讲服务奉献,铸起和谐“文明路”
建设和谐交通,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战斗,是一次迈向文明的征程。改革开放30年,武义交通人不仅修起了“金光大道”,更铸就了“文明丰碑”。
武义交通系统始终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宗旨,以全面提高队伍素质和行业整体文明程度为目标,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三文明一提高”主题活动,使武义交通事业在全面、综合、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实现新的跨越。2005年,武义交通局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下属8个单位有6个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7个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2006年8月,武义交通系统被授予全省交通行业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浙江44省道上松线武义段,是武义交通一个美丽的缩影。该路段全长76公里,是武义县境内主要的干线公路之一。沿途5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52个行政自然村,穿村、城镇里程达33.6公里,占总里程的44.3%。2007年12月,44省道上松线武义段真正达到“畅、洁、绿、美、安、优、廉”的公路环境,顺利通过验收,被评为“省级文明样板路”。2008年1月16日,全省文明公路现场会在我县隆重召开。
武义交通建设者们,始终身体力行着“文明”二字。有一个“废旧材料换花坛”的故事,在武义传为美谈。44省道上松线武义段穿越村、镇路途长,涉及农村人口多,是一个巨大的难点。武义交通人充分发挥创造性,把道路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生态村建设结合起来,对沿线村镇脏、乱、差地段的花坛、人行道建设实施经费补助,并将违章建筑中拆下来的废旧材料以成本价回收,用于花坛建设等工程项目,得到沿线村镇、群众大力支持。44省道武义段全线共拿出补助经费100多万元,共修建大小花坛40多个,计66000多平方米。通过共建,既美化了公路,又美化了村庄,沿线群众拍手叫好!
武义交通人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涌现出全国劳模贾礼相、浙江省劳模陈增华、金华市劳模黄发荣等“老中青三代劳模”。贾相礼,素有武义公路战线“铁人”之称。他一生从事公路养护工作,以路为业,以养护站为家,几十年如一日,凭着坚硬如岩的意志和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陈增华,武义县通达公路养护公司王宅公路站站长。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他总是奋战在公路养护的第一线,每天早出晚归,曾几次累倒在工地上;柳有明,武义县公路管理段职工。妻子患病在床,家里经济十分困难,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守着这份工资微薄而且又脏又累的公路养护工作,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尽可能地做得完美无缺,问心无愧……
修起文明路,争做文明人。在武义,随着交通事业大发展,从公路建设者,到运输服务人员,到普通民众,文明之风愈刮愈盛。高等级公路贯通成网,宽敞整洁,美丽如画;司乘人员热情周到,服务如春风拂面;脏、乱、差的马路市场销声匿迹了;路边小饭馆也不再是“拦路虎”了;各穿村路段修起了花坛、搞好了绿化,成了村中一景;群众看到“家门口的变化”,保持路容整洁的自觉性也更高了。交通条件的改善,交通文明新风的传播,在武义树立了崭新的交通面貌,深受人民群众赞誉。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攀上“高速路”
交通发展带来百业俱兴。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便捷完善的交通,武义迅速融入长三角,工业经济迅猛发展,温泉旅游声名远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呈献出繁荣和谐的新气象。
交通环境的大改善,为武义带来了经济大发展。随着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武义与发达地区的时空差距骤然萎缩,“洼地效应”急剧放大。永康、义乌,及至"长三角"和"珠三角",乃至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越来越多的商人把眼光投向了武义这方热土,经济要素自然流入武义。"洼地效应"很快又激发"鲶鱼效应"和"整合效应"。外来企业就像一条条鲶鱼,全面激活武义当地企业。外来企业成了为本地企业"洗脑"的光明使者,本地企业奋起直追,迅速做大做强,延伸了产业链。在经济要素和工农业产品川流不息的流入流出之间,武义已在不经意间迅速崛起,增长速度超过了一批原来经济实力优于武义的县(市)。从2000年到2008年间,武义全县生产总值从28.51亿元增长到98.24亿元,增长244%;工业总产值从52.01亿元增长到270亿元,增长419%;财政总收入从1.55亿元增长到13.70亿元,增长783%。
交通大发展使武义的旅游业从无到有,走出了一片艳阳天。武义山川秀美,历史悠久,自然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历经八百年风雨横跨母亲河的熟溪桥,有被誉为“浙江第一、华东一流”的温泉,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神秘村落俞源太极星象村,有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水村”的省级文保单位郭洞古生态村,以及寿仙谷、刘秀垄、清风寨等10多处省市级景点。但是,由于交通落后,武义的旅游资源一度“藏在深闺人不识”。随着金丽温高速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武义到上海只要3个半小时,到杭州只要二小时,到永康只要15分钟。随着交通的发展,武义的山水名胜逐渐掀起了她华美的盖头,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游客纷至沓来,“温泉名城,休闲武义”的口号也越叫越响。据统计,2008年,武义共接待游客147.37万人次,同比增长24.3%,旅游总收入11.05亿元,同比增长24.2%,全县从事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人。
交通发展也为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宽敞的水泥路一直通到最偏远的山沟沟里,不仅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还让科学技术和信息走进了千家万户,让农副产品走出了大山深处,让农民群众搭上了“车轮经济”的快车!在武义南部山区,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农民,在“出门真方便”的惊喜过后,成功迎来了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大发展。武义县新宅镇大莱村,地处海拔800米的山区,四面环山,宛如世外桃源。由于交通闭塞,山里的农民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十分贫穷。自从公路修到了村口,村民们的思想活了,信息灵了,信心足了。在政府引导下,全村517户,有400多户成为菜农,蔬菜基地达700亩,全年种植蔬菜收入14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600元提高到6000元。武义熟溪街道抱弄口村,随着康庄工程而出现的“农家乐”热,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目前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农家乐”特色村,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使青山绿水真正成了“绿色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