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县的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从草药医生到拥有高学历的专业卫生人才,从坐堂问诊看病到拥有服务门类齐全、就诊条件较完善的现代化医院……一个个变化,印证了新中国成立60年武义卫生事业发展的风雨征程,一项项成就,凝聚了历代卫生人的心血和汗水。
上篇:白手起家 艰难起步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县的医疗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严重匮乏,只有一家小医院和几家个人中医诊所,医院床位平均万人达不到一张,大部分农村缺医少药,传染病、地方病肆虐,全县人均寿命仅36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予以大力扶持,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上世纪50年代,县人民政府在底子薄、条件差、百业待兴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组织力量,建立县卫生行政、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机构。动员社会医生参加区卫生所或组建区、乡(镇)联合诊所,培训农村保健员,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网初步形成。实行国家干部公费医疗制度。推广新法接生,整理、挖掘民间中医经验,进行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性病的普查普治。全民动员,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卫生村。
上世纪60、70年代,根据毛泽东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一批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充实到区、社医疗单位,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培训农村赤脚医生,提倡中西医结合,运用中草药防病治病,农村缺医少药状况得到缓解。
下篇:步入正轨 亮点纷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卫生工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卫生工作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规模、医疗服务水平迅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进步巨大。目前,我县已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10家,其中二级甲等医院一家,国标二级乙等中医院一家,专业防治机构3家(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牙病防治院),卫生监督所、卫生进修学校、县合医办、卫生会计核算中心各1所。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9家,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63家,个体诊所30家,村卫生室162家,医务室25家。形成了健全的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系统现有职工1932人,其中卫技人员1336人(医生621人,护理人员467人),退休人员408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86人,中级职称486人。开设床位753张。拥有固定资产1.82亿元,业务用房面积10.3万平米,万元以上专业设备404台。县域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3.78岁。
公共卫生不断强化,逐步实现服务均等化。公共卫生三级管理网络进一步完善。成立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领导组织。实行“三员合一”,对全县村级公共卫生联络员、计划生育服务员和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三支队伍进行合并,配备了村级卫计员846名。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疫情监测报告系统,初步实现了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结报系统;建设了县急救中心(120)、传染病区、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认真落实社区责任医生制度。现有266名社区责任医生负责开展对居民的上门随访服务,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18万份,其中60岁以上老年群体的健康档案3.9万份;实施重点疾病社区管理工作,对2万余名重点疾病群体进行了健康干预。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得到提高。有效实施了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婴幼儿"问题奶粉"等医疗救治任务。2008年起,全面启动了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目前,共实施服务中心建设项目8个,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改造项目44个。
农村卫生不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 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曾经让很多农民感叹“生不起病”,可是2004年5月1日开始,我县农民不用再为医疗费用而愁眉不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使我县农民彻底告别了没有医疗保障的历史。当年,全县有25.33万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5年来,参加合作医疗的人逐年增加,2009年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28.2万人,参合率为96.5%。筹资总额从2004年的每人每年40元增加到今年的144元,使合作医疗基金有了更大的运转空间,医药费报销比例不断提高。从合作医疗实施以来,全县共有48597人次报销住院医药费8991万元。参合农民还享受到了免费健康体检,全面实现了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保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回顾60年的历程,60年的发展,我县卫生部门始终按照“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及地方病、结核病、麻风病、艾滋病等防治机构,配备购置了相应的防保设备,疫情监测、报告、防治措施不断完善。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知识,实施免疫规划和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一些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符合我县县情的预防保健体系已经建立,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的服务。取得了抗击非典、防控人禽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疫情的重大胜利,面对重大洪涝,成功实现了大灾之后无疫情的目标。着力推进母婴健康工程、妇女健康促进工程,2008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3%,住院分娩率99.9%,婴幼儿系统管理率92.5%,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5.4%,本地孕产妇死亡率“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97‰。建立了妇幼卫生信息网络收发系统和住院分娩出生信息网络直报系统,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大对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的管理力度,孕期随访、儿童家访、催诊、产后访视、高危妊娠管理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
坚持科教兴医战略,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成效显著。我县高度重视医学科技教育事业,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医学科技教育规模和水平不断扩大提升。针对基层卫生人才匮乏的实际,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方针,培养了大批医学科技人才。围绕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关键问题,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我县已能开展显微外科手术、腹腔镜下手术、脑肿瘤摘除等高难度手术,中医药事业也在继承创新中快速发展。一直以来,卫生部门认真开展行业作风整顿,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通过实行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结果互认共享、不当处方点评公示、药品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单病种限额收费等制度,有效遏制了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等现象的发生,卫生行业作风进一步好转,医药费用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控制,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
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的艰苦创业,我县卫生事业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从“望闻问切”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破旧、低矮的老建筑到拥有就诊条件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医院,60年来,我县无论是医疗环境还是治疗手段都发生了跨越性的变革。展望未来,我们坚信,武义卫生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县第一人民医院旧住院楼
群众性查螺灭螺
健康教育
迁建前的茭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
改造前的桃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
一院急诊大楼
县疾控中心
县牙防所
新落成的茭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卫生监督员检查节日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