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方明
周大伯做梦也没想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还能住进这么漂亮的三层小洋楼,并且是在城郊的最佳地段,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深山沟里的苦难生活。难怪,周大伯逢人就说,“共产党就是好,处处都想着咱老百姓,你看看现在我住的房子,学校、医院、大型超市都在附近,生活多么便利”。
是啊,周大伯现在所住的那下山脱贫村,一幢幢统一规划的房子鳞次栉比,别致漂亮。那如茵的草坪、扶疏的花木,宛如城市的别墅小区。村里还建有各种娱乐休闲设施,如全民健身器材、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还有小广场、生态公厕等,让我很是羡慕。说真的,细细回味,随着改革开放,党的惠农政策可谓层出不穷,土地承包、免征农业税、农村合作医疗、新农村建设、各种商品下乡补贴……如阵阵春风温暖着农民们的心,农民们的生活就像倒吃甘蔗,越吃越甜。上次回老家,听我妈说“周大伯可有福气了,不久前他的四个子女刚在那新房子里给他办了一个非常热闹的七十岁的生日大宴……”。看到周大伯如今的幸福生活,不禁唤起了我对他的些许记忆。
周大伯原来居住的村庄坐落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山沟里,唯一能与外界联系的就是那条被村民们来回踩踏得滑溜光亮的石斑岭,道路不畅、信息不灵,村里的大片耕地也都在山外,离我们的村庄不远。周大伯生活在城市青年纷纷下乡劳动那年代,曾与我父亲一起筑过水库,夯过大坝,彼此经常往来,情深意长。所以,从小我就对他很熟悉,自打我记事起,就已分田到户。那时的周大伯雨天一身蓑衣,酷暑一顶草帽,每天扛着农具,吊着一饭盒中饭和一竹筒开水,翻山越岭到他那心爱的责任田里一干就是一天,非常执著,乐此不疲。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这心爱的田里。为了有个好收成,他还常常不辞辛劳将一些牲畜的粪便收集晒干后挑到田里作肥料。他总会把那些田埂修饰得如成熟男人刚刮完胡子般干净的脸,不留一茬,并在上面种上些毛豆等,舍不得浪费一丝土地。累了他会划燃一根廉价烟,静静地坐在田埂上,默默地望着那片用自己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绿色,聆听着禾苗的拔节声,企盼着今年会有个好收成,可以不用再向他家借稻谷了。
每当农忙时,还没日出,他就已走了近两小时的路途在田里劳作了。日落了却不能息,忙碌了一天极其疲惫的他还要将稻谷挑回山里。若在平日,他总会带上他那如影随行的家狗,戴月披星抄小山路走,顺路找找猎物碰碰运气,并总有收获。记得有一次,他用土铳打死了一只两百多斤的野猪,我的小学老师得知后,特写了篇报道在当时的乡广播站播出,让他高兴了好长一阵子。
周大伯偶尔也会放纵一回,若哪天回去还早,途经我村的代销店时,就会进去赊上半斤“黄汤”,要上一个金华酥饼。用他那水瓢似的大掌对着酥饼用力一拍,酥饼即刻如荷花般绽放开来,他就会慢悠悠的就着这又酥又香的碎片,吧叽着那一小碗黄酒。就这样,有时他会坐上个半小时,甚至一个小时,虽然酒坛似的酒量远远没让他感到畅快,但这也许是他当时最大的享受。
周大伯的小儿子大我两岁,但不知是啥原因却跟我同在一个年级。他每天都要早早的翻山越岭来到我村的小学读书。由于周大伯要供四个子女上学,加之当时收入低微,他儿子总是迟迟缴不起学费,每学期都是好心的老师先把他给垫上。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当时许多家庭,大哥穿过的衣裤,穿不上了就留给二哥穿……。由于我同学在家中最小而且都是姐姐,所以,常会穿着当时侧开档的女裤而被同学们取笑。可最让周大伯痛苦和无奈的是,由于交通不便,有时村民患了急性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给亲人留下了无尽的痛楚。
一直来,周大伯他们始终都在努力改变现状。在那到处传唱着“要想富,先修路”之时,由周大伯牵头,全村人集资,在山岭的半山腰打通了一个近千米长的隧道,这一下把原先的路途缩短了近三分之一。可很多大龄青年还是娶不上老婆,山里的毛竹、树木运不出山,外面造房子用的瓦砖等输不进村,生活还是得不到多大改善。随着村里年青人的积极响应,他们又自力更生,开始了劈山筑路。在我高中毕业那年,一条弯弯曲曲的机耕山路终于修到了周大伯他们的村子,可只能限拖拉机勉强通行,但却大大改变了这山村的面貌,零零星星的造起了一些砖瓦房,村民们日子也渐渐开始好了起来。相继的电话、有线电视等也都拉进了山里,年青人大多都摩托车进出,与外界的联系也不再是那仅仅走了数百年的石斑岭了。
就在四年前,又一阵春风吹圆了周大伯他们做了多年的梦。街道办事处为了能让这里的村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到他们村统计要求搬迁到外面居住的住户,更让他们欢欣的是政府还给予许多优惠的政策。这无疑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真正想到了他们的心窝里,大家都纷纷报了名。他们无不为之喝彩庆贺,两年后周大伯家新房落成,并在过年前搬进了那漂亮的三层楼房,儿子媳妇也都在附近的经济开发区的印刷厂上班,孙子就读于离家不到数百米的镇中心小学,再也不用小小年纪就背着书包,顶风冒雨、翻山越岭到外地去读书了。更让周大伯骄傲的是,三个女儿分别在市区还有江苏等地开办超市,都当了老板,经济收入非常可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那几亩心爱的责任田,也早就被他人租去种了花木。那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早已不在。更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还积极还绿于大山,将许多像周大伯他们那样搬迁后的村庄都开发成了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观光避暑。
春风那个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