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思芳
我今年80岁了,生活越过越好。回想过去,解放初在新宅区工作,白天做工作,晚上带领民兵翻山越岭去清剿土匪,直到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结束,生活才开始安定下来。
我现在生活安定,国家发给的离休费逐年增加,虽然我在离休干部中离休费不高,但每月领到的钱足足能买上30担稻谷,这相当于一个农民辛劳一年的收获。我还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妻子承担了主要的家务,让我抽出些时间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参加县关工委的校外辅导员,新四军研究会的一些活动。外出采风摄影,我背照相机,她背三角架,我瞄准镜头,她给我撑太阳伞,朋友们说“你们真是标准的少年夫妻老来伴,多幸福啊!”确实我越想越高兴,连做梦都会笑起来。
爱上照相机
初中毕业时,同学们互赠照片以作留念,到照相店去拍照,有些好奇,就想,我如果也能有这门手艺那多好。在湘师读书时,刚好我要好同学的父亲在萧山街上开照相馆,星期天我们常去玩,有时也会帮忙洗照片。1952年我在杭州学习时,花了一年的积蓄买来了一架德制旧相机,从那以后,我拥有了第一架相机。
1956年的一天,报社的一位同志叫我拿照片拿去投稿,不久,报纸上就刊登了应良登同志在幸福乡杨林塘水库建设现场测量的照片,后来又刊登了发宝象龙塔的风光照片,这下我投稿的积极性来了。为了省时省钱,离休后我自己办起了暗房,自己拍,自己冲底片,自己印照片,同时也购置了放大设备。从此投稿多了起来,见报的也就多了起来,最多一年(1997年)我在省市县各级报纸上见报就有196幅。1998年6月11日,章瑞年同志在金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介绍我的文章,题目是《踏遍青山人未老》,其中一句写道“人家以为韦思芳是一名某报社的摄像记者……”确实如此,自离休至今,我见报(包括报纸、刊物、画册、广告等)的照片已有数千幅。
培养人才多
近十年,我受聘于县老年大学任摄影班教师,每周定期上课。刚开始时来读的只有20来个人,现在已发展到了在读的有80多人。据统计,十年来就读的已达300多人。同学们学习认真,努力钻研,在摄影技术和艺术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至今已有210多人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如郑月嫦同学曾在省里拿过大奖,奖来一台电脑;又如王子文同学,在熟溪河边拍雪景,我在旁边指导,结果那张题为《银装素裹》的熟溪风光照片多次获奖;又如童月秋同学,在上四保创作时,我实地教他如何拍好“既记实又有艺术性”的照片,那张以《相助未必曾相识》为题的照片,被多家报刊采用。他们说,这些成绩都是韦老师教育出来的。最近,一批优秀学员如陈秋仙等21位同学新加入了县摄影家协会,我为他们的进步感到高兴,他们获得各项成绩,比我自己得到还高兴。
好事办得多
为了“学有所用,发挥社会效益”,我多次带领学生到农村为农民义务照相。10年来,我们去过的地方有数十个,如苦竹、上四保等。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有一次去俞源村,一位中年妇女跑来说她爷爷重病不起,请求能否去他家给他拍照,我听了立即和她去。家人们把老人扶起来,我拍好后过了十几天送去,这位老人已经去世了,村民们道谢不绝。在勒令桥村,我为全村60岁以上的50多位老人拍了集体照,放大后挂在老年活动中心。
我在教育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升。为了把照片拍得更好,我把稿费以及奖金都用来改进器材。我曾先后购买了16架相机,现在能用的还有7架,镜头就更多了,还有一套黑白冲印及放大的器材,存着的照片和底片有好几箱。
我要以影会友,在有生之年继续发挥余热,把这十年来用的教材整理起来,编成一个小册子,奉献给老年摄影爱好者;把这批中老年者爱好者组织成老年摄影分会,在县摄影家协会指导下,继续积极开展活动;加入国家级摄影协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
摄影对我来说,是从爱好到快乐到幸福,今后我还要一直拍下去,把历史记录下来。朋友们,快拿起相机,去拍摄这美好的大千世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