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 国 强
香山是武义民间对县城北郊金鞍山象龙发宝塔一带的俗称。查考武义明、清各版县志及清何德润著《武川备考》均无香山这一地名。究其称谓的来源,香山这一名称应与金鞍山上一座千年禅林古刹——香山寺有关。
香山寺始建于唐五代末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6年),毁于晚清咸丰末太平天国兵乱之火。在其称谓的传承中,山以寺名,足见香山寺当年的香火之盛,名气之大,留在民间的影响和记忆之深了。武川香山文化这一概念的产生与提出,基于笔者近段时间对这一区域文化遗存的追踪,北岭新区基建开发所发现的地层文化的考察,地方文献材料的研读以及该区域项目建设发展态势的解读。武川香山文化就目前笔者所掌握的材料分析而言,其主要内容基本可概括为:香山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文化、香山佛教文化、香山先农坛农耕祭祀文化、香山婺州窑文化、香山文化新发展。
一、香山新石器晚期至商、 周时期文化
香山文化区域历史文脉发展源头,据目前考古发现最早可推至距今5000—4000年前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金鞍山、霞姑山(塔山)一带,在修建今位于象龙发宝塔一侧的变电站时,曾发现有数件经过精细磨制的石斧、石凿等具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的器物,并有大量印纹硬陶片(主要为罐、盘)等具有商周时代特征的文物出土。这一考古事实说明,早在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金鞍山、霞姑山一带,曾为武川先民生活劳作之地。
据武义县博物馆原馆长涂志刚先生介绍,在今汽车客运中心对面商贸中心基建时发现有大片的圆木柱桩及陶罐残器遗存。根据考古常识判断,此地可能为西汉之前的一个码头。据涂馆长推断,当时熟溪河道很有可能是沿壶山、金鞍山、霞姑山之山脚而走。今县城所在当时可能尚是一片泽国沼泽之地,大部分先民可能均居住在近水的高地壶山、金鞍山、霞姑山一带。
二、香山佛教文化
位于武川县城北侧金鞍山之香山寺,据清何德润著《武川备考》香山寺条载:
香山寺,一名普熏。《万历府志》:周,显德二年建。《康熙志》:在金鞍山、宋淳熙戊申进士高士梯、僧梵元修;明万历癸末僧德瑞,邑人徐一棠等重建书院,新官到任于此更衣进城。《嘉庆志》:嘉庆六年僧心持修。按咸丰末冠毁,同治十三年知县于振纶命陈金印募重三间。
这段记载,清晰地记述了武川香山寺的具体位置和始建、重修、毁弃的时间及具体的原因。武川香山寺始建于唐五代末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6年);宋淳熙戊申年(1188年)重修;明万历癸末(1583年)重建书院;清嘉庆六年(1801年)重修;咸丰末(1860年左右)毁于太平天国兵乱;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
事远年烟,时过境迁,物事人非。这座始建于唐末五代的禅林古刹当年的规模旧制究竟如何?今除上述这些文字记载资料外已不得而知,恐已无从查考了。但我们可以从中国佛教发展史及中国古代佛教寺庙建筑的一般定制和规模来探究和推知其当年大概的盛况与规模。
香山一名来自佛教经典。据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佛经中称父城),附近有一座名山称香山。释迦牟尼在世时其弟子有入香山修道,其后仍有很多佛教徒在香山修道。故《华严经》在排列阎浮提十大名山时,香山仅次于须弥山(即雪山,今喜马拉雅山)名列第二,成为佛教名山。自佛教传入中国,香山之名也随佛教的信仰和经文来到中国。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尚有大大小小的香山30余处。据考,这些以香山为名的名山,其香山之名早于汉代的仅有江苏吴县香山一处,因春秋时吴王遣美女在此种香采香,故名之香山。其他绝大多数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仿天竺香山而名之。武川香山之名之因缘及来历也属此列。
香山寺是佛教供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中国最早以香山命名而建寺之处是平顶山市香山的香山寺。该寺始建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平顶山香山寺之所以成为佛教圣地,不仅是其与天竺香山在地理位置和山形相似,建寺年代最早,更重要的是一个在佛教信仰中观音形象本土化的重要人物妙善在此修道得成正果成为大悲观世音菩萨。
武川香山寺之于中国佛教发展史有何研究的认识意义呢?其一,武川香山寺始建于唐末五代末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6年),应属以香山名号建寺较早的地区之一。香山寺最早者,为平顶山香山寺(公元181年);其次,洛阳龙门香山寺(公元516年);再次,慈溪市香山寺(公元773年);第四者北京西山香山寺(公元1186年)。其二,武川香山寺从始建一直沿续至清末,香火不断近一千多年,具有相当的影响和知名度。此两点,对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观音信仰本土化的历程有一定的历史研究参考价值。
三、香山先农坛祭祀文化
《武川备考》山川卷:“……东南下为壶山,又为日月山,入治西此壶山中干也。其东支为凤凰山;为北岭,历坛在焉;为中峰;为金鞍山,为香山旧先农坛在焉。”《武川备考》祭祀考卷五:“先农坛,旧在东乡童庐后移置金鞍山香山寺左,今在八素门外一里许。”从以上两处记述来分析,武川先民每年祭祀谷神祈求丰年的祭祀场所先农坛有过三次变动:一为东乡童庐;二为香山寺左侧;三为今鸣阳楼外八素门。
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所以在每年向上天祈求福佑时一项非常重要和突出的内容就是专门祈求丰年的礼仪活动。先农坛就是每年孟春之时由县官主持向上天祈求丰年的祭祀场所。
“祈谷”、“祈年”是中国古代这类祭祀礼仪的活动形式。《礼记·月令》:“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郑玄说:“谓以上辛郊祭天地”。此外,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代新谷之神除了天帝,还有山川百源之神、田祖、后稷等。
唐宋开始,国家礼制确立祈谷为祭祀大典,与圜丘分立,并逐步明确祈谷之神是昊天上帝而不是其他神。宋代定正月上辛日祈谷,为大祀之一。明初不行祈谷之礼,至世宋(嘉靖)始于大祀殿祈谷祭上帝,时在孟春上辛日。清顺治定制,以正月上辛祭上帝于天坛大飨殿,为民祈谷,以期丰收。
《武川备考·武川祭祀考》还详尽记述了武川古代先民在先农坛祭祀神农、谷祖、昊天上帝时的祭祀仪规、官员的朝服,祭品规模样式以及祭祀官彩服率属行耕籍礼,颂读祭祀祝文等。更为难得的是《武川备考》还刊录了:雍正二年奏定颁发《耕籍所歌三十六禾词》一章。
其歌曰:
光华日月开青阳,
房星晨正呈农祥;
帝念民依重耕桑,
肇新千籍考典章。
……
其歌凡七言三十六行,唱述了行耕籍礼、祭祀谷神祈求丰年的盛况和期盼,是研究古代农耕社会祭祀文化极为难得的历史珍贵资料。
四、香山婺州窑文化
武义是中国江南古代六大著名青瓷窑场之一——婺州窑的主要生产地。目前,婺州地区考古查明婺州窑遗址有600多处,武义就达130余处,占已发现窑址总数近四分之一。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对婺州窑所产的茶盏作过这样的评价:“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处,……。”由此可见,婺州窑产品早在唐代就已名扬天下,成为人们重视和关注的名瓷了。
从武义古代青瓷烧造与生产的窑场地理位置分布来看,如以武义县城为中心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区域:南部区域,以南湖畈、溪里、抱弄口窑群为代表;东部区域,以泉溪水碓周、桐琴芦北管湖窑址为代表;北部区域,以香山(北岭新区)、寺后、履坦等窑址为代表。
北岭香山区域,随着这一新区开发,其大量成片的古代窑场遗址被发现。从被挖掘现场的废弃窑具及残片地层堆积情况来看这一区域婺州窑遗址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窑场分布密;二是窑场废弃堆积层高(窑具、残器、瓷片),说明当时烧造量大及时间长;三是该区域窑场均以烧造碗、罐、盘等日常器皿为主;四从这些窑场遗址收集的残器、瓷片及窑具匣钵分析,这一区域为北宋时期婺州窑生产的一个重要生产中心;五是该区域不同窑场所产的产品造型、釉色、装饰风格均极为一致,具备北宋时期青瓷产品篦划刻花的一般特征;六是该区域青瓷标本,若从胎质、制作、装饰、烧成工艺综合分析可得出以下推论:香山区域窑址出土的器物胎质以灰白和灰色为主,瓷土均经过较好的淘洗,质地细致,器物为拉坯成型、施釉及底,底足无釉,以匣钵装烧,青釉泛黄,有玻璃光泽,釉层亮薄通透,烧制温度达1200度以上,为龙窑烧造。
分析这一区域之所以能成为当时婺州窑生产重要中心的原因有三:其一,壶山北侧地势向北倾斜,丘陵起伏,且地表有大量的粉砂岩风化物和粘土堆积,适宜就地取土立窑烧造瓷器;其二,该区域东出不足数里可由白洋渡入武义江,北进则可达履坦渡,所以交通运输极为便利,便于瓷器产品运输;其三,此地松林遍布,有充足的燃料储备。
五、香山文化的新发展
“一山立城中,两水穿城过。”是武义县城城市建设规划的一个基本思路和设计框架指导思想。随着北岭隧道的贯通,北岭行政中心部分项目建设的启动与投入使用及金、银湖商住小区、教育、卫生、邮政等项目的建成,北岭新区即香山区域文化又在其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上展显出了其新世纪的时代风姿。
站在壶山之巅向东北直目远眺,可见武义开发区全貌。其间有两处具有鲜明地标志性的建筑分外夺目。一为横跨金温铁路的雄伟壮观的公路立交桥;二为矗立在金湖北侧香山御风园之中直入云宵气贯长虹的一线阁。
一线阁是一座以重檐歇山铜塔刹为顶,集宋、清两代建筑风格于一体的仿古建筑。阁分三层,高为21.8米,斗拱结构,柱椽、门窗、天棚全为楠木所制;琉璃瓦、铜塔刹、阁楼基周围镶铺青石,复又置雕花青石围栏,古朴雅致,雄伟壮观。
一线阁是浙江沪江集团为总结和提炼企业经营理念和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而精心打造的一座企业文化品牌标志性建筑。用“糖粒”“针头线脑”换取鸡毛以得微利,是义乌“敲糖帮”的由来,也是义乌人勤奋本性的真实写照。汲取乌伤大地智慧营养的杨捍东秉承义乌人“勤不弃小”的传统,八十年代初就走街串巷批发赶集;到八十年代末,则从个体企业(前店后厂)一针一线(缝纫线)做起,广采群智,博聚众长,取得沪江集团如今的成果,皆源于一线。故将此阁,名之为“一线阁”。文怀沙先生应邀书阁名并题门联为:“春蚕作茧丝千缕,玄豹留皮蔚一斑。”叶一苇先生为阁内题联曰:“万线源于一线,单元引出多元。”曾任义乌市长的毛光烈先生题联:“无中生有,一线见天。”皆是对沪江发展的肯定和鼓励。杨捍东先生于2000年接手经营武义国营老牌企业武义棉纺厂,为纪念其“针头线脑,走街赶集”的创业历史,总结义乌“敲糖帮勤奋不拒小”的经营理念,遂于2004年9月建成此楼,并以“一线阁”命名,以示继承和发扬创业初的光荣传统。
此外,武川香山之上还建成了芳华园、李纲祠、唐风温泉等文化景观和旅游度假场所,极大丰富武川香山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武川香山文化有着悠久深远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怎样整合和优化武川香山文化的资源优势,为提升武义城市文化品味,打造中国温泉名城服务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思考。
(一)恢复重建千年古刹香山寺,丰富旅游文化资源
旅游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古代佛法盛行,古寺名刹遍布全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进一步得到重视,因此浙江佛教旅游有了飞速发展,兴起了众多佛教旅游胜地。如海天佛国普陀山、杭州灵隐寺和净慈寺、天台国清寺、宁波天童寺和阿育王寺、新昌大佛寺、奉化雪窦寺等,这些佛教胜地已成为全国佛教徒旅游者,甚至非佛教徒旅游者魂牵梦绕的旅游胜地。同时许多原来遭破坏的佛教资源也因旅游开发得以修复,如南宋被立为禅宗“五十刹”之首的余杭经文寺得以恢复重建,杭州灵隐佛教文化景区的灵隐寺、飞来峰石刻造像得以保护等。
武义旅游随着温泉旅游资源的成功开发,其知名度与日俱增。怎样丰富温泉旅游项目,增加游客在温泉名城的活动内容?笔者认为在依托温泉做好“养生、休闲”等概念,深度挖掘和开发温泉旅游产品外,我们还应重视挖掘武义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丰富我们的旅游产品与观光内容。武川香山寺始建于唐五代末,有一千一百余年的建寺历史,该寺旧址位于金鞍寺,地理位置优越,如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有关部门做好研究,搞好规划,并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倾斜和扶持,香山寺恢复重建的项目一定能吸引有志于保护历史文化、恢复这座千年古刹香火的企业投资兴趣及广大的佛教信众的支持。果如此,则武川香山寺的恢复建设指日可待,届时武义山城又将增添一个可以供游人休闲观光览胜怡情,可以供佛教信众礼拜朝圣的绝佳场所。
(二)开发古代先农坛祈谷祭祀文化,丰富旅游活动观光项目
大千世界,祭礼繁杂。由于环境和民族的不同,构成了各具风格特征的祭祀文化。纵观中国历代及各民族的祭祀礼仪,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当前以祭祀文化为切入点,进行民俗观光旅游资源项目开发较为成功的案例有:陕西黄陵公祭黄帝大典、绍兴公祭大禹典礼、甘肃天水祭祀羲皇等等。
武义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可以考虑,将古代先农坛祭祀祈谷仪式作为一个祭祀民俗观光旅游项目活动和卖点来开发。建议,按旧制在香山区域恢复祈谷求丰年的先农坛祭祀场所;其次,请有关专业人员或研究单位研究策划有关祭祀活动的开展和运作的具体方案。
(三)立足香山文化历史根基,注重资源整合,形成区域文化优势
香山文化区域北岭隧道已贯通,金、银湖自然景观已基本建成,香山象龙发宝塔已成为武义城市的地标象征,沪江集团得企业文化建设之先风,已在香山御风园建设一线阁、汇聚江南民居明清建筑风格特色的文化园林“悦园”,其一线阁艺术馆第二期建设项目已进入审批阶段。芳华园、李纲祠、唐风温泉等文化景观和旅游度假场所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就以上要素而言,武义开发北岭新区的武川香山文化群体的基本雏形已见大致轮廓。假如千年古刹香山寺及代表着武义农耕文化的先农坛得以恢复重建,那么武川香山文化将更趋完臻。
(四)重视婺州窑文化资源研究与挖掘,积极创造条件恢复婺州窑千年薪火
婺州窑是我国南方六大著名青瓷烧造窑口之一,在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茶圣陆羽曾将婺州窑所烧造的茶盛列为第三,由此足见其产品的质量之高,早在唐代婺州窑之名已名贯中华。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拨出专项资金,组织专家攻关小组对全县婺州窑遗址及其文化遗存进行系统地研究梳理,对博物馆珍藏的婺州窑精品和民间收藏婺州窑珍宝进行甑别筛选,出版有关武义婺州窑精品书籍,把武义婺州窑推向世界,让婺州窑成为温泉外的又一张宣传武义的金质名片。其二,武义婺州窑遗址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北岭新区窑州窑遗址由于项目开发建设工程而破坏,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这种文化遗产惨遭人为破坏的悲剧在温泉度假区的开发建设中决不能重演。可以根据县政府2009年11月25日颁布的《武义县鼓励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和历史建筑及遗存认养保护实施意见》,针对婺州窑址保护提出具体可行的保护认养措施,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个人和集团企业对婺州窑遗址实施开发性的保护。具体方案可按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之保护模式,在古窑址就地建设博物馆,并恢复婺州窑烧造生产、龙窑之景观及呈现其生产制作之工艺流程,形成宣传婺州窑瓷文化的一个主题展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