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沈家村:沈约后裔的聚居地

2015年04月16日 08:25:34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沈家村全景

  方坑水库

  沈氏世牒

  村中公园

 

  □ 潘国文 古梁

  茭道镇沈家村位于武义最北部,与义乌市赤岸镇接壤,东邻永康,西与金东区临界,历来为四县交通要隘。这里山水相依,清静幽雅,溪涧绿水绕人家,云雾青峰抱村走。沈家村是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后裔聚居地。据村里老人介绍,明朝弘治年间,沈氏族人打猎途经沈家,被这里世外桃源般的秀美风光深深吸引,沈氏一族支脉从此迁至此处,历代繁衍生息,至今已有500年左右的历史。1995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一行,来到沈家村访贫问苦,总理关心、温暖基层群众的音容笑貌,十多年后依然在古朴的沈家亲切回荡。近年来,沈家村积极实施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村里不仅拆除了危旧房,还新建了健身广场、篮球场、村内公园、生态公厕和生态污水处理池。沈家村先后获得了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绿化示范村、县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八素山与八仙溪

  沈家村坐落在八素山系腹地。境内高山耸峙,山谷冲沟发育,多呈V字形构造。村内水系分南北两支,北支上游在义乌市境内,筑有古寺水库;南支上游筑方坑水库。村庄位于两水之交叉处,两水系在村西合流为八仙溪,经金东区新亭村,北流过岭下朱镇北侧,于金东区的横店村右岸入武义江。

  八素山系发脉于永康市与义乌市交界的海拔926米的大寒尖,西南距武义县城15千米,东南距永康县城17.5千米,延伸于义乌八素山东干为义乌江与武义江分水岭。八素山在县境内向西南延伸至茭道镇境内之岩山,从岩山分西南两支,西支走和尚寮至范村线,转西北入金华境内牧羊岗;南支走汤村、白阳山线,往南过汤村岭,复转东为罗山,又往南转东南为白阳山,并止于武义江。

  八素山名称的由来甚为悠久。何德润《武川备考·舆地考·山川》八素山条目下有注云:“东二十九里。《舆地广记》‘武义有八素山’。《东阳山水记》‘秦末有八士从洛阳来,逋栖于此,皆青素冠履,因名’。唐太和八年,廉察使牒县附之图经,而姓名竟不传也。”《东阳山水记》(亦称《东阳记》)为南朝郑缉之著,是一部较早的古地理志,南朝距今1500多年历史,可见八素山地名的悠久性,因此八素山也应该是武义历史上较早的古地名。八士姓名虽失传,但至今当地人为纪念他们,将八素山称为八仙山,现在还留有“八仙溪”、“里八仙”、“外八仙”、“八仙潭”等地名,可见秦时八位从洛阳来此居住的八位居士名气与影响之大。八素山在武义的历代县志中亦均有记载,并留有大量的诗文,如康熙年间的《八仙潭记》以及历代“武阳十景”中皆有《八素栖霞》诗文。吟咏八素山的诗就更多,从宋至清吟咏不绝。如北宋嘉祐八年(1063)的韦骧任武义知县时有一首《八素山》,其中咏“秦时隐君子,隐逸家云泉”,“太素八先生,服履皆皎然”。又如清嘉庆年间的武义诸生何蜚仪在其诗《八素山》中感叹秦时八位居士“自从一别洛阳后,隔断尘寰千百春”。更有清代的武义诸生李经田在其《游八素山》中道尽了秦时八居士隐逸生活的境况:“避秦同老白云乡,别有衣冠与世忘。赋比八公招隐早,心嗤四皓出山忙。薇英自挹黄衣秀,桃树空留汉魏香。绝似仙浮风景好,问津容我作渔郎。”

  据1993年版的《武义水利志》载:“八仙溪,古称八素水,发源于永康县八字墙后胡。入武义县后向西南流,王路头以下出境,在金华县横店村入武义江。武义县内河长14.4公里,集水面积31.6平方公里,其中武义县内河长9.8公里,集水面积21.7平方公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三浙江五》记载“八素山……延袤数十里,有八素潭,迤逦而上。又有八潭,相去各一里,亦谓之九井,流为八素溪,一名奈溪,亦曰松溪。西流入金华县之南溪。”《武川备考·舆地考·水利》对八仙溪中的八素潭描写得更为详尽:“八素潭……俗呼八仙潭。《万历志》:‘潭有九井,每山一曲有一井,相去里许,山谷深邃,人迹罕到。岁旱,人募善游者渡潭迎龙,倘得物如鳝如蛇辄雨。下注与石溪合。’《府志》:‘夏秋水溢,旱则沙碛涨露,有九井渡潭,迎龙不过一二井,必获感应,第九井人迹罕到’”。村人传说八素潭是东海龙王的居住地。过去,每当遭遇久旱无雨的年景,兰溪、金华、永康,义乌及本县的百姓就不辞路遥艰辛,肩挑祭神供品,手执清香,虔诚地前往龙潭求雨。龙王总是乐施善举,有求必应,福泽百姓。只可惜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现已被淡忘。

  八仙溪的生态保持良好。前些年,县职校师生到这里观光采风,他们在方坑水库脚龙潭里惊奇地发现水里有许多长得像娃娃鱼的动物在游动。大家想办法捕捉到一条,看来看去,谁也说不出是什么动物。后经咨询了水产专家后得知,这条长得像娃娃鱼的动物叫蝾螈,是侏罗纪中期演化的两栖类中的一类,它们一般生活在较清澈的淡水和潮湿的林地之中,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据了解,山沟里有蝾螈不奇怪,但像沈家村附近山沟里出现大量蝾螈,并不多见。

  方坑水库

  方坑水库位于八仙溪南支(东坑)上游,距沈家村2公里。方坑水库1970年10月动工兴建,1983年筑成,是全国首座以双曲拱坝设计的大坝。水库大坝高176米,长170米,水库水面面积206亩,蓄水量为432万立方米。配套干渠1条长14.02公里,支渠3条,长7.8公里,灌溉粮田5000多亩。有小型电站3座,即一级(水库渠道口),二级(八仙寺),三级(王路头)电站,总装机容量1680千瓦,正常年景年发电量270—280万度。现除发电外,还是茭道镇的饮用水地,日可供水2200吨。

  方坑水库处于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群山之中,东有永康的白云山、大寒山,北有义乌的高寿尖、凉帽尖,西北有金东区的六角尖,这几座山的海拔都在800米以上。八仙溪两侧高山峻峭挺拔,形成一个狭长的峡谷。从沈家村到水库,沿八仙溪逆流而上,你可在沿途欣赏树木参天、绿荫如盖,山涧飞瀑、小桥流水,悬崖幽谷、山转峰回的景象。水库坝址踞于二座相峙的悬崖峭壁间的谷底,大坝把两边山体紧紧连在一起。站在坝脚,可见大坝巍然矗立,气势恢宏。两岸山峰绝壁千仞,高愈千丈,陡峭光滑,似鬼斧神剑削劈一般。瀑布从断崖顶端倾泻而下,如碎玉,似紫烟,飘飘洒洒,烟雾迷蒙,落声轰鸣。通往大坝的是一条有五百余步的天路,陡峭峻险,内壁依山,外侧是悬崖空谷。远看似一条柔柔的彩带在断崖绝壁间凌空舞动。站在大坝上,凭栏极目远眺,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远处淡黛色的群山层层叠叠,山转峰回,形态各异,黝黑的水渠镶嵌于半山腰间,仿佛一条畅游在绿海波涛中的巨龙,在白霭霭,苍茫茫的雾色中若隐若现。转身望,却是另一番景象。水面幽静如镜,青山彩云,绿树鲜花;山鹰自由欢快,振翅翱翔,映入水中,似一卷色彩鲜艳的锦霞在眼前一直平铺开去,静谧深邃,意境悠悠。天上人间,浑然一体,自然和谐。好山好水和巧夺天工的大坝建筑工艺成就了“沈家仙谷养生山吧”的美称,吸引附近金华、义乌、永康的游客前来戏水纳凉、徒步骑行、攀岩速降等旅游活动。

  朱镕基沈家行之迷

  1995年5月7日,这个宁静的山村一下子沸腾起来,全村上下热闹非凡,这一天成了沈家村人最难忘的日子。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一行在省、市、县领导陪同下,来到茭道乡沈家村访贫问苦,考察民情。村民们见到总理,个个激动万分,急切地向朱副总理致意。往日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朱副总理,现在竟千里迢迢深入沈家村,来到农民的身边,与农民近距离亲切交谈,这对沈家村人来说可是历史性的时刻,是永生难忘的时刻。朱副总理和蔼可亲的问候感动着每一个人,温暖着每一颗心。

  他到村中沈家大路后,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随后他一个人往前走,经过村大会堂、楼下厅拐了几个弯后径直来到村后的沈松法家的五间头老屋,并在老屋中凝视观望了许久。回到大会堂后,在与村民座谈中,朱镕基问时任村支书的叶根忠(2014年正月已去世,时年87岁):“你们村有没有一个叫理森的人?”叶根忠回答:“没有这个人,只有一个叫申理的人。”之后朱镕基没有再追问下去。

  朱镕基离开村后,村民越想越奇怪,他们想朱镕基为什么单单要问村里是否叫一个“理森”的人,为什么对沈松法的五间头房情有独钟。村里的老人们想起,解放前沈松法和其堂兄弟沈顺法到上海一玩具厂做过工,日本人打上海后,沈松法就去当了国民党兵,后回家曾在桐琴当过国民党乡政府的乡长。在沈氏族谱中,沈理森又叫沈唐森,和沈松法是堂兄弟。直到今天,沈家人还在猜想朱镕基之问。

  八素沈氏

  沈家村由沈家、山条垄、方坑、大辽基等自然村组成。村中以沈姓为主,除此尚有叶、陈、田、潘、吴、徐、李等姓。沈姓占全村人口的60%以上,大约在明朝中晚期迁入;叶姓据说迁来更早,原集居在叶家自然村,占全村人口的20%左右;陈姓原住在坟头湾自然村,占全村人口不到10%。解放后,叶姓、陈姓逐渐从自然村迁到行政村居住。其他姓氏或在此从事烧炭,或打长工,或招婿迁入。

  沈家沈氏,其宗谱称八素沈氏。据2014年武义沈家村和金东区山头下村合修的《山头下沈氏宗谱》记载:八素沈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子季载的后代。季载为周成王叔父,周武王之胞兄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摄政。武王另三个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处不服,伙同纣王之子武庚作乱,被周公旦平定。季载在平叛中有功。被封于沈国(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公元前506年,沈国为蔡国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

  追溯沈家村的历史,还得从其先祖沈约说起。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 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沈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当时的许多重要诏诰都是出自于他的手笔,在齐梁间的文坛上负有重望。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南朝齐永明年间,佛教盛行,佛经梵音对四声的创立产生了一定影响。周颐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沈约与谢朓、王融、范云等人一起,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 。“四声八病”说为后来产生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沈约与金华早在1500多年前便开始结缘,《南齐书》本传有载:“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又可见《南史》本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东阳(今金华)太守。”据考订,沈约于隆昌元年春(公元494年)到任,建武三年(公元496年)春或夏离任,首尾长达两年或两年稍长。在这期间,金华的好山好水给沈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沈约也给金华留下了许多赞歌,最知名的莫过于他的《登玄畅楼》(玄畅楼即今八咏楼)。他还在此基础上又增写了八首诗歌,称为《八咏》诗,是当时文坛上的长篇杰作,传为绝唱。故从唐代起,遂以诗名改玄畅楼为八咏楼。

  建武三年,沈约离开金华,但他和金华的缘分却流转到了千年之后。《山头下沈氏宗谱》卷一中有许多历次修编的谱序,其中沈才土2014年撰写的《山头下沈氏续修宗谱序》,把沈约裔孙迁来金华析居各地的记载最为清楚。沈约的十三世孙沈丹始徙钱塘,二十一世孙北宋宣和六年(1124)状元沈晦(字元用)的子孙,因仕宦而分徙苏州、绍兴、金华等地。沈晦的的孙子沈璞(又名訚,字德和)于南宋庆元初(1195)徙居苏州之阊门,旋迁金华之孝善里。沈璞的孙子、沈约二十五世孙沈明善(字允臧)于公元13世纪50年代末,因传说“经吕仙指以胜地转徙”义乌双溪之上(今义乌上溪镇沈宅村)。因其地之高、姓之著,乡人名曰“山头沈”,义乌之有沈,始于此。沈明善是双溪沈姓之祖。沈明善生十子,分析山阴、海宁、东阳、武义竹岩山下(今白洋街道沈宅村)等地,惟八子沈安(字克宁)留居双溪。沈安次子沈岳(字维望)的子孙先后迁居武义八素山沈家、金华源东沈店、金华傅村山头下等地。武义八素山沈家的始迁祖是沈法时。沈法时生于弘治辛亥年(1491),卒于万历丙子年(1576)。沈法时排行为“章”字辈,是沈约的三十四世孙,到今天的“熺”字辈(五十一世孙),已历十七世,据推算沈氏移居武义八素山已有500年左右的历史。

  沈氏长卷

  2014年重修《山头下沈氏宗谱》,连同宗谱一同印刷的还有双溪沈氏世系总图长卷和双溪沈氏世牒长卷,一般宗谱中很少有这样的长卷。双溪沈氏世系总图长卷包括沈氏远系图、双溪沈氏二支世系图、山头下沈氏世系图、八素沈氏沈氏世系图等。世系总图和世牒长卷实际上也是家谱的一种,只是名门望族才有。世牒长卷记述的一般都是家史中重要的人和事。

  双溪沈氏世牒长卷长17.4米,宽0.34米,留有手卷上列有“沈氏宗谱序”、“沈氏世牒”、“先裔画像”、“名人重臣文赞”、“圣旨诏令”等13幅独立画卷。卷首有黄溍及原道书院山长(相当于院长)兰溪人吴履的序。往后有明翰林编修苏伯衡、明代重臣刘伯温、北宋文学家苏洵、南宋理学名家金履祥、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等题赠的序、文、赞、诗。长卷上甚至还有两道圣旨,其中一道是宋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赐于沈义伦的“奉天诏令皇帝圣旨”;另一道是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宋宁宗赐予南宋左丞相沈誾的“奉天敕命皇帝圣旨”,两颗皇印在长卷上清晰可见。从宋开宝九年(976年)皇帝圣旨计算,距今已有1038年了。

  据沈家村沈氏家谱修纂委员会成员沈连岳介绍,双溪沈氏世牒长卷2014年《金华晚报》曾作过报道。查阅该报道和有关资料发现,双溪沈氏世牒长卷原来的名称叫“沈氏手卷宝箓”,其真品由兰溪诸葛镇仁塘行政村花厅沈自然村保管。花厅沈自然村也是沈约的直系后裔,该村清道光乙已年(1845年)秋篡的《沈氏宗谱》载:“先祖遗下明器列左:纱帽一顶、龙袍一件、玉带一围、头像四块、手卷宝箓一轴。”手卷宝箓即为沈氏世牒长卷。2012年3月初,经浙江省文物局文物鉴定中心,初步考证,此长卷形成年代有几个阶段,一部分为清代。一部分为民国,一部分或者更早。至于名家书法和圣旨,一部分系后人临摹仿写。后专家提议,要准确弄清长卷形成年代,必须从有关文献中进行查证。据民国丁丑(1937)重修的《沈氏重修宗谱序》分析,明代弘治庚申(1500)前已有长卷(宗图)。再从长卷开头的四篇序文中看,谱图(长卷)在元代成卷似乎应该没有问题。初步认定,沈氏长卷形成的年代不可能在元代,而在明初至明弘治庚申年以前这段时间的可能性最大。沈氏宗谱书画长卷中的宋、元时代的圣旨、画像、题赞是否为名家真迹,尚待进一步进行考证鉴定。有关专家认为,沈氏宗谱书画长卷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极高的史料价值,这对于研究沈氏在金华地区的政治,文化、人口、社会等等方面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地方性历史文献。

  心灵休憩的后花园

  沈家村山水相依,风光优美。村后东北的高山称后龙山,当地人又称八素山,2014年村人在山顶修筑一石亭,登临之上,群山村落一览无遗。村口东南之山布满大小不一的似蜂窝状的洞穴,当地人叫小岩背山,山如削,其下是溪,溪畔已筑公园,乃村中一大风景亮点。村南之山又称扑钟形山,状如钟,林木葱郁,又如天造地设的一座巨形大钟。沈家村在群山之中,地形隐蔽,历代战火似乎没有殃及。据今年84岁的沈庭阳先生说:抗战时日本人到沈家二次,一次是从上茭道过方坑去义乌,第二次是在沈家村口训练一天。只是在1943年日本人筑金华到武义铁路时,到村口的水口山凤凰形山要民工砍了500多株松树来做铁道枕木。

  朱镕基总理的到到访,使沈家这个名不经传的偏僻小山村远近闻名。这是沈家村第一次发展契机,村民说“村里水泥路的浇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2012年沈家村被列入我县首批建设的精品村。几年时间里,村里的面貌是焕然一新。拆除破房、拓宽改造村内道路;改造河道、新建引水渠;修建了3个休闲公园,绿化面积达5400平方米。村内安装了路灯,还建起了生态公厕和生态污水处理池。如今一幢幢民房排列有序,房前屋后花草整齐,休闲公园林木茂盛,鸟语花香,人工湖上碧波荡漾,整个村庄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如果现在朱总理还能再来我们村,他一定都认不出来了。”村民们自豪地说。

  正在建设的义武公路将给沈家带来第二次发展契机。“以前从武义到义乌要绕很多路,需要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义武公路建成后就能把时间缩短到半个小时”,村民们说,“交通方便了,希望迎来更多的游客”。目前,村两委正着手制定规划,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他们聘请浙师大专家教授精心编制《沈家村“农家乐”乡村旅游规划》,并以“寻名人踪迹、尝天然美果、住山水人家”为主题,尝试开发农家乐乡村游。沈家人正在着力打造一个集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古村落,希望能成为更多人闲暇时光里得到心灵休憩的后花园。

 

  作者: 初审:张莹,终审:周子恒 编辑: 陈林
  相关文章
·男子怕女友被抢 将其从100斤养到180斤(组图)
·“一人多户”监管面临新挑战 查账遇难题
·李明焱入选“发现最美金华人·金华好人榜”
·康宝农家乐开业
·查处企业偷排污水
·检查时发现一处明显垃圾就要扣分
·河道垃圾未及时清理污水直排现象仍存在
·我县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工作
·力拼二季度商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微创伤解决大问题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