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章关春 通讯员 郑名友 方敏娟
浙贝母(浙贝、贝母)、白术、延胡索(元胡)、杭白菊(菊花)、杭白芍(白芍、芍药)、玄参、浙麦冬(麦冬)、温郁金(郁金)等八味道地药材,俗称“浙八味”。这老“浙八味”中尤其浙贝母、杭白菊等地道药材在全国独树一帜。
今年2月下旬,浙江省公布:铁皮石斛、衢枳壳、乌药、三叶青、覆盆子、前胡、灵芝、西红花为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
本次新“浙八味”遴选和确定,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浙江省卫生计生委、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等7部门联合主持;浙江省中药产业传承发展战略联盟、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等单位承办。
浙江道地药材资源丰富
浙江是我国十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浙江域内多为丘陵地带,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成为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宝库。例如,被称为“中国药材之乡”的浙江省磐安县,有家种和野生中草药1200余种,全县现有中药材种植户4.8万户,从业者7万余人,种植中药材8.4万余亩。浙江温州的文成县,县域内共有药用植物488种,中药材已成为当地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2017年浙江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68万亩,其中,老“浙八味”种植面积达21.3万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近三分之一。浙贝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杭白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50%,元胡、白术、玄参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白术原产我国,以浙江栽培最多,“桐乡杭白菊”、“樟村浙贝”、“瑞安温郁金”等一批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
同时,一批新兴特色药材的优势产区也已在浙江基本形成。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肖鲁伟介绍,浙江在巩固老“浙八味”传统优势基础上,培育打造新“浙八味”品牌,这是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中药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规范化、生态化发展,不断巩固和扩大浙产中药材品牌影响力。
遴选新“浙八味”严把标准
2017年11月下旬,浙江省经信委、浙江省卫生计生委、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等7部门联合下达《关于开展新”浙八味”遴选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对特色药材推荐上报,由地市筛选申报候选药材品种共27个。经省7部门负责人并邀请中医临床和行业协会专家等共同初选,通过查阅申报材料、集体讨论后一致推荐覆盆子等16味中药材为新“浙八味”候选药材。
接着,由中药产业、中医临床、药检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和浙江省中药产业传承发展战略联盟、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以及中药材产业、饮片产业协会主要负责人参加评审,按照总量规模、行业影响、临床应用、发展潜力等标准,将16味候选药材进行量化排序,作为部门联席会议审定新“浙八味”的参考。
浙江省审定新“浙八味”的基本原则为:坚持道地性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坚持独特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坚持绿色发展和富民惠民相结合,优先选择有利于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药材品种。
新“浙八味”的遴选标准为:一是重要性。主要体现候选药材的道地性、种养规模和效益、全产业链建设和精深产品开发及在全国的地位。二是广泛性。体现候选药材在浙江的区域分布,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三是成长性。主要体现候选药材的市场容量和生产技术标准、生产组织化程度。四是应用性。突出体现药材在中医临床应用、品质疗效等方面的作用。
遴选采取社会投票、专家评审和联席会议审定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投票在省经信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微信公众号进行,51万余人参与投票,表明社会参与评选新”浙八味”的热情较高。专家评审依据遴选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社会投票和专家评审结果按量化折算记分进行综合排列,遴选出新“浙八味”建议名单,然后经部门联席会议审定,上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审核并向社会公示一周无异议后,新“浙八味”正式出炉。
浙江省纪委驻省经信委纪检组全程参与新“浙八味”遴选工作。
新“浙八味”优势基本形成
新“浙八味”的覆盆子、灵芝、前胡、铁皮石斛、西红花、乌药均为药典收载;衢枳壳、三叶青为“省炮规”收载。新“浙八味”的优势十分明显:
浙江全省种植覆盆子7万余亩,产值4亿多元,规模产量约占全国50%。千岛湖畔的淳安县现有2万余亩人工种植的覆盆子,年产量400多吨,每年都由中药材企业前去收购,作为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的原料。
灵芝,浙江种植达0.3万亩,产值约15亿元,产量约占全国近三分之一。丽水市所辖龙泉市获批“中国灵芝核心产区”。
前胡,全省种植面积1.2万亩,淳安、丽水等地为传统道地产区,年产量2000余吨,占全国总量的15%。
衢枳壳,由浙江衢州著名的“常山胡柚”摇身变成。常山胡柚是浙江传统的柑橘品种。“枳壳”原本用江西、湖南产的酸橙制成,但研究发现常山胡柚的功效和枳壳一样。常山胡柚也就成了中药材“枳壳”的新来源。目前年产衢枳壳1万余吨,产值达2亿多元。
被誉为“天然抗生素”的三叶青,浙江全省种植0.8万余亩,年产值约1.5亿元。
浙江是传统道地“铁皮石斛”主产区,新“浙八味”中,名气最大的是铁皮石斛。目前全省种植面积4.2万亩,产值50亿元,约占全国产量的70%。
西红花,自地中海沿岸传入中国西藏,久而久之,人们误认为是西藏所产,因此也被称为“藏红花”。目前,浙江区域内的“西红花”种植达0.6万亩,产值2.5亿元,约占全国一半。
乌药,浙江省种植面积0.4万亩,产值2.5亿元。浙江天台县被命名为“中国乌药之乡”,“天台乌药”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新“浙八味”的优势,还突显在培育出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中药材新品种。
例如,有机国药知名品牌浙江“寿仙谷药业”,2016年6月,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交的灵芝、铁皮石斛两个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成为灵芝和铁皮石斛国际标准制定承担单位。
长期以来,我国灵芝品种都从日本、韩国等国进口。经过多年的努力,寿仙谷药业培育的“仙斛1号”开创了国内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新纪元;“仙芝1号”填补了我国灵芝自主育种的空白。2011年,寿仙谷自主选育的铁皮石斛新品种“仙斛2号”问世,其多糖含量(评定铁皮石斛质量优劣最主要的指标),提高到58.7%,远高于《中国药典》规定的“不得低于25%”的标准,这是国际上最优良的铁皮石斛新品种之一。
如果缺乏安全的栽培方式,最好的药材品种,也无法成就优质的产品。寿仙谷药业研究开创了铁皮石斛、灵芝等“仿野生生态环境有机栽培模式”及其标准化栽培基地。这些基地,均已通过中国有机和欧盟有机双认证。寿仙谷药业的灵芝和铁皮石斛等植物种子、试管苗先后乘坐4艘神舟飞船和1颗返回式卫星上天,铺就了中国珍稀植物药材“太空育种”的天轨。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