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山上街是不少人的一份记忆、一抹乡愁,过去它也曾是热闹的商业街,随着古城保护建设陆续启动,上街渐渐萧条冷清了。一条宽不到一米的窄巷,沿着古老的青石板,笔者跟随古城保护征迁八组工作人员张国龙走进上街花园巷征迁户倪一平家中。倪一平见到我们来访很是热情,搬来家中椅子邀请我们坐下,与张国龙拉起了家常,看起来和征迁组工作人员十分熟悉。
老倪夫妻俩和女儿、外孙女四人共同居住在这栋两层小楼里。走进老倪家中,一楼房间放置着大大小小的箱子,老倪说签约后自己就着手开始找房子,妻子身体不好就每天在家收拾。今天刚签了租房合同,为了外孙女上学方便,在白洋渡租了一套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心中的大石也算放下了一点。
老倪家的房子是1982年坍塌后重建的,当时需要在房与房之间隔出一条滴水漏,所以他就在房子前后让出两条滴水漏面积,但当时制作土地证时并没有标明。根据今年政策,这两条滴水漏的面积是不能算在建筑面积里的。老倪就想不通了,明明是自己让出来的面积,为什么现在不能算呢?刚开始时,老倪因为这不愿意签约。征迁组工作人员每天坚持上门,不厌其烦地解释政策,向老倪解释他的疑问,为老倪解开了“心结”。
对于这条古老街区的居民来说,难舍是不可避免的。不久之后,老街房屋将不复存在,居民们会被分散到各个安置小区,从头开始构建新的生产生活秩序。作为见证了老街历史变迁的老人,60多年时光,让倪一平对旧物、故人、老家和逝去的岁月都是那样得留恋。“这毕竟是我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过去亲戚好友都住在周围,以后怕是见面都难了。”所幸,这种情绪被理解与支持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居民的豁达大度。“虽然老房子承载着我们的美好回忆,但是我相信,旧城改造后的武义带给我们更好的居住环境。”倪一平说,“我还要将种植的花花草草全部搬到新家去,这也是对这条老巷的回忆。” (潘刘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