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圈中经常能看到在桃溪镇大河源村拍来的蓝天白云、青山碧水、鱼戏溪水的照片,且得知该村是钱江瓯江水系发源地之一,心里早就向往之。近日,约上同学、朋友前去游玩。没想到不仅收获了一夏的凉意,也了解到大河源一带还是粟裕将军带领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七纵队三支队宣平西营红军成立时的所在地。
从县城驱车到桃溪镇桃溪村,红绿灯右拐驱车而行,先是盘山而上,后又盘山而下,越往里行,树林、竹林越密,空气愈加清新,关了空调,打开车窗,凉风习习,令人精神气爽。驱车半个来小时的盘山公路直达山脚便是大河源村。按照当天的游行计划,我们并不急于下车游玩,而是直接穿村到达村后的一座山脚下,停好了车从右侧一条往大河源村反背自然村的山路行走。在此之前,笔者曾上网查过,熟溪之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一认为源于桃溪镇碧水坛,一认为源于桃溪镇反背,一认为源于俞源乡阳铺坪。一位以前来探过路的朋友说,相比较而言,反背这条山路较为平坦,对于我们喜欢玩山但又怕爬陡峭山路的人来说,更为适合一些。
一进入山路,凉意更深。走的时候虽出一身汗,但稍停片刻,便暑汗顿消。走了10多分钟,左侧山凹一座高达数十米的钢筋水泥大坝映入眼前。这便是熟溪河上游水库——直源水库。透过树丛水库库水如天上玉液琼浆倒入一方池中,亦如巨型碧玉般镶嵌于这高山之上。大家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照,只是没有信号不能立即上传朋友圈,不免有些遗憾。
沿着水库右侧一路行走,大部分路段是羊肠小道仅容一人而行,有绝壁拦道便凿开一侧铺木成栈道,巨石、绿竹、绿树一路相伴。到了库尾,便见溪水淙淙而下,水清见底,细看之下还有石斑鱼游于水底。沿溪上行百米,一路牌标明左为碧水坛,右为反背,此处就是双坑口。熟溪上游的两大支流汇聚于此,然后汇入直源水库,进入石峡水库,后进源口水库,直到武义“母亲河”熟溪。
笔者发现,每走一段山路,便有一座座由石块垒成的“城墙”,低的半米左右甚至更低,高的有1米多。同行的一位朋友说,这里原先应该有人居住,这些围起“城墙”的地块是当时的村民用来种植粮食的梯田。一路上,山路陡峭的地方极少,很是平坦,或有前人用树木搭建的木桥架于溪水之上,平添了几处景点,给人以意外的惊喜,游人不湿鞋便能过溪。穿行于山林间,不时有蝴蝶追逐,山路两侧弥猴桃、野生桃子、野百合触手可得,嫩绿的粽叶随处可采摘,同行的女同胞兴奋得尖叫。溪水清澈见底,时而可见一段一片的平板溪,有的潭水或成心形,或成椭圆形,或成畚斗形等。溪中巨石更是形状各异,如猴,如虎、如羊、如兔,似乎你想什么就有什么。脚泡在水里清凉无比,若下去洗澡会觉得太凉。
一路沿溪而行,个把小时之后便到了反背林场所在地,前方已无路可通。一位大妈正在林场前用锄头给玉米地除草。看到我们一行人来,很是高兴,放下手中的活,热情引着我们走进林场驻地,拿出手工制作的高山茶叶,给我们泡茶喝。林场驻地有七八个房间,另有一间厨房、洗手间单独而建。大妈说,林场现在已经没有职工住在这里了,她和老伴是前几年来的,今天老伴刚好下山背米去了,是村里雇他们守山林的。还问我们是不是在这里吃午饭,大妈的好客让我们十分感动。要不是我们已约好在大河源村村委主任家吃饭,还真的想在此吃一餐。听说经常有徒步族到她这里用土灶烧饭,甚至带着帐蓬睡在林场驻地。
两个小时后,返回到大河源村。村委主任张春荣夫妇已经烧好了一桌的茄子、豇豆、骨头炖山药等土菜在等我们了,10多人围桌一扫而光。主人家硬是不肯收钱,只好到村里的小店里叫送个10箱啤酒过去,以示谢意。
大河源村坐落在武义、遂昌两县交界处,位于武义县西南,是原登云乡政府所在地,1992年撤乡并入桃溪镇。整个村子三面环山,傍水而建,风景秀丽,是武义熟溪河源头的行政村之一,也是武义县饮用水保护地之一。山、水、桥,是该村的三宝。因三面环山,在多雨时节,村里经常能看到雨幕景观。
一条清溪直接从直源水库流到村口,溪流穿村而过,然后与另一条沿村而过的溪水汇合在一起环绕村边。溪水清澈、甘甜、纯净,是令大河源村民最骄傲的。被当地人还引以为自傲的是村口那座久经风雨的古廊桥——大河源桥。
张春荣说,这座桥已经有800多年历史,跟武义县城的熟溪桥是同一年建成的,但没有资料可考证。该桥宽约4米,长30余米,原本是木质结构,2002年为了安全考虑改成了水泥桥面,但桥上两层木质栏杆,还有瓦盖,历经多次修缮至今保存完好。这座桥的桥墩设计巧妙,面朝上,有的部分呈棱状,有利于将水分开,减少对桥的冲击。大河源桥此前是木桥,也没有瓦盖,并非廊桥。大约是民国14年,村民鲍振川募捐将桥重修,加了瓦盖,成为廊桥。一位在桥上乘凉的村民说,大河源桥是武义县“两根半桥”中的“半根”。相传当时一个地方只能建造一座桥,但是造桥的工匠们应老百姓邀请,在需要建桥的地方偷偷多建了两座。大河源桥就是他们偷偷建造的第二座桥,可是桥建了一半就被官府发现,工匠只好弃桥逃走,由当地百姓完成了剩下的一半,而原本打算在桥边建造的凉亭就一直都未建。与传说一样惊奇的是桥的下方河床上生长着一片竹林。张春荣说,虽然桥被溪水冲掉过,但不管是水涨还是水退,这片竹林一直顽强地生长着。漫步桥上,听溪水从桥下“哗哗”流过,看竹林随风摇曳,婀娜多姿,别有一番风韵。
大河源桥一端连着原登云乡政府的办公楼,现在已改为村里办公之用。桥的另一端是禹王殿,相传古时溪水汇合在这里流不出去,形成洪灾。禹王受命来这里治水,修了沟渠,将水引了出去。此后,附近人们便一直供奉禹王。在禹王殿内立有一块碑文,上书:“古传直源内双坑口为宣平县龙脉圣地之一。清同治年间经洪水冲至本殿址前深潭复返原址,三而归焉……斯民皆受其所馈,安其居,乐其俗,世代铭记,故为立碑以记。”
听村里人老人讲大河源还曾是个红军驻扎过的根据地。大概在1933至1935年间,粟裕将军带领红军在浙南一带打游击战时,就曾在村里的鲍氏祠堂驻扎过一段时间,村里的信泰药店曾是当时红军的联络点,而烈士郑汝良就是当地人。
据有关史料记载,郑汝良出生于1898年,1928年经吴谦等人介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因叛徒出卖,1932年农历12月被捕,次年被敌人枪杀于杭州,时年35岁。1930年夏,宣平西营红军在党组织的领导发动下,于农历6月30日在大河源的苞萝山、蓑衣塘村秘密召开成立大会。主持起义会议的是宣平县委的吴余芳、陈俊,还有当地的郑汝良、鲍振川等人。参加起义的共有100多人。会上吴余芳、郑汝良讲了话,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七纵队三支队宣平西营红军成立。当过兵、有打仗经验的郑汝良则当选为总指挥。中午饭,起义人员吃的是苞萝饼、野菜糊。饭后马上出发到竹叶坪一户地主家缴来一架土炮,第二天又到白果树脚村缴来一台三岩炮,晚上正式进驻大河源鲍家祠堂,以西营红军的名义向地主老财要粮要款。过了四五天到章五里,在虎沿山驻了个把星期,部队从起义时的100多人迅速扩大到500多人。以后又进驻内河洋、山笋坑、东坑一带,并组织力量挺进遂昌……。
大河源村虽然穷,但全村的读书风气很浓。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500多人的大河源村共有30多人考上重点大学,其中不乏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村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高,在外经商、从政的也不少,若称大河源是“状元村”并不为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景只应天上有,枕着溪水入梦来。(王东方邹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