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策/文 朱谢旻 朱翚/摄
近年来,西联乡立足秀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美丽经济,旅游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特别是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西联乡深入挖掘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倾力打造了大溪口、章五里、殿下畈、雪坑村等一批养生养老和文化旅游特色村。在生态底色的掩映下,和美乡村风貌逐渐呈现,一村一品的建设初见成果。放眼盛夏的西联,能看见那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鲜活的文化记忆,以及欣欣向荣的乡村景象,且移步易景、处处皆景,令人流连。
美丽建设凸显生态底色
若去西联,你必能看见荷花栈道。这是乡里流转了马口畈连片农田打造的,现在新种植了宣莲150亩,并在荷田上架设游步栈道和景观亭。这荷香四溢的“最美入城口”,已经引来了游客6.7万人次。
去年以来,西联乡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重点对马口区域内“脏乱差”问题进行整治,推进西溪亲水景观工程,并投入33.5万元规划建设了城口宣莲景观带,打造集宣莲种植、赏荷采莲、莲文化品鉴、廉政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园,与牛头山景区相呼应,令游客流连忘返。
距乡政府2公里的雪坑村,其“美丽庭院”建设渐成新亮点。2017年,雪坑村开始实施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开展旧村改造,将5个自然村集中搬迁至中心村,统一规划、集体安置,并投资60余万元建起村口公园、健身游步道和文化墙,改善村内基础设施,绿化美化公路沿线,并在村口种植20余亩宣莲,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后村里又乘势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借鉴履坦镇王古村、金华岭下朱镇等地建设经验,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别具特色的美丽庭院,描画出“环境美、生活甜”的美丽乡村图景。如今,漫步雪坑村,蓝天绿树,花香扑鼻,水榭楼台,窗明几净,家家户户的门庭院落花木扶疏,着实令很多城里人心生向往。
文化遗存丰厚乡村内涵
刚出梅不久,记者来到西联乡殿下畈村。空中飘着一星半点儿的小雨,村口3亩荷田盛放着的荷花鲜艳欲滴,簇拥着饱满的莲蓬,荷香沁人。殿下畈村,因坐落章五里村水口穆西殿下的田畈上而得名,村庄以水稻、大豆、番薯、玉米、茶叶、油茶等为主要产业。2016年实施精品村建设以来,绕村而过的章溪经过清淤和沿溪景观的绿化美化,焕发了新的生机。“无论什么时候走到这个村子,都是很整洁的面貌。”西联乡干部介绍,殿下畈村还被评为省级卫生村。
沿着1000余米的章溪游步道,就能看到村里的民俗文化展示馆。这个展示馆是结合当地的木偶戏等文化遗存回修老泥房改建而成,里面陈列展示了木偶剧团的提线木偶和技艺,吸引了不少游客。在老百姓心目中,木偶是佛的象征,备受人们尊重。许多村里人都相信,每年演一两回木偶戏,全村都会平安吉祥。
据现任殿下畈木偶剧团团长朱金伟介绍,殿下畈木偶剧团创办于民国19年(1930年),当时叫“宝华傀儡班”,主要演唱婺剧。剧团演出用的提线木偶,每个高60-80公分左右,一般有8根或9根拉线,最多的11根线,分别系在木偶头、肩、肘、手掌、腿、脚掌等关节部位。演出时,操偶人以线牵动木偶来表现各种动作,且边演边唱。许多木偶会眨眼睛、动嘴巴。殿下畈木偶剧团是金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朱金伟本人也被授予“金华市第二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家”等称号。
近年来,章五里、殿下畈两村抱团发展,殿下畈村重点挖掘木偶戏等民俗文化,章五里村则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通过建设红军桥、红军岗哨,修复红军挺进师指挥部旧址,开发“红军抗战路线”体验游。据了解,章五里村正是当年粟裕和宣恩金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及宣平西营红军的主要活动区域。1928年2月章五里村党支部建立后,首任支部书记钱玉川组织本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农军和红军送粮送药、救治伤员、站岗放哨、暗送情报,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根据地村”。村里深入挖掘“红色记忆”,开展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希望将精品村建设集聚的人气转化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群众致富的动力,开辟西联旅游新路线。
示范引领营造文明乡风
沿着省道上松线,行至柳城畲族镇郑回区域,但见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道旁村庄房屋整齐,村内道路干净整洁。西联乡田坪村、上田村就坐落于此。田坪村、上田村原来位于武义、遂昌、金华三县交界、海拔900多米的高山上,农民下山购买生活用品需徒步50多里山路,生产生活条件恶劣。2002年遭受特大洪灾后,西联乡党委、政府提出“灾后重建与下山脱贫”相结合的举措,按照“自发组织、政府引导、自愿下迁”的原则,将两村整体搬迁至郑回区域。
“高山下迁、异地脱贫”后,两村选出了懂经营、善管理、有眼光的“领头雁”,广开思路,依托牛头山景区,探索“村景联建”的经济发展模式,获得了可观的联建项目收益;依靠富村五年计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政策,激活了村级集体经济一池春水。村民们也充分发挥山区林竹资源和山地多的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和开发农业,放香菇、种药材,种植茶叶、板栗、笋竹两用林、高山蔬菜并大量输出劳务,家庭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不少村民还通过开超市、开饭店、跑运输、发展来料加工等走上致富路,年人均收入已由下山前的500元增到近2万元。如今,两村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饮水洁化、垃圾无害化,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各项公共设施也日臻完善,成为市级党建示范点、市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