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潘刘侠
垃圾桶的颜色越来越多,分的类别也越来越细。垃圾分类是新时尚,却也是老难题。一年初始,记者走访了我县首个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栖霞花苑五区,该小区253户住户全部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实现了生活垃圾定点分类投放。栖霞花苑五区为何能够领先一步?记者探访时发现,除了完善的制度设计,垃圾“先分后扔”已逐渐成为小区居民的“新习惯”,成为城市生活中一道“新景观”。
看现场小区整洁无垃圾
上周,记者来到熟溪街道栖霞花苑五区。虽下着绵绵小雨,小区却干净整洁,看不到垃圾,道路两旁也看不到一个垃圾箱。据该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张梅仙介绍,小区道路上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安放垃圾箱了,如今小区住户共用一个垃圾箱。
在小区大门口,一排蓝色、绿色、黄色的垃圾箱显得格外醒目,垃圾箱上分别标注着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与此相配套,小区宣传栏内还张贴了“各楼组垃圾分类评比公示栏”等信息。
早上7时,张梅仙像往常一样,来到小区垃圾集中投放点,向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宣传指导垃圾分类。“有时候碰到居民拎来的生活垃圾没有分类,我会重新进行分拣示范。后来,居民们慢慢就会正确分类了。”张梅仙说,现在大家习惯了,分也分好了,很省力。环卫部门及可回收物清运公司还会在每天上午8点至10点,下午3点至5点进入小区清运垃圾,保持小区整洁。
“既然做了垃圾分类,就做好它。”一早,居民程一斌阿姨提着两袋垃圾熟练地刷卡,进行投放。程阿姨一边丢着垃圾,一边说,“我家厨房只有两三平方米,虽然小,但还是专门买了一个垃圾桶装厨余垃圾。”程阿姨坦言,刚开始感觉挺烦,但慢慢也成了习惯。在栖霞花苑五区,像程阿姨这样已将分类视为“习惯”的居民还有很多。“现在的局面来之不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区住户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连续5个月投放正确率超过90%。”栖霞花苑五区业主委员会主任张梅仙说。
找经验垃圾分类其实是做“人”的工作
去年2月,栖霞花苑五区来了个“新玩意”,一台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出现在了小区大门口。智能垃圾分类实行一户一卡实名制,根据小区物业提供的居民信息制作智能卡,每户家庭只需凭自家的智能垃圾分类卡到机器上刷一下,就能靠“丢垃圾”得积分,换取纸巾、肥皂等日用品。
“每户人家都有这样一张卡。一户人家每月可以领到2卷垃圾袋,1卷是绿色,1卷是灰色。”垃圾分类宣传员金仙美介绍,这些垃圾分类箱自带称重系统,投放的垃圾重量会换算成积分上传到智能分类卡的数据平台。因为智能卡是实名制办理的,所以每家每户投放的垃圾对不对,正确率有多高,一个区域的投放量有多少都可以查询到。”所以说,有了这个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小区253户住户,每家都建立起了“垃圾档案”,一户一档,可以有针对性地上门宣传。
细节决定成败,但知易行难。为了搞好垃圾分类,业主委员会和志愿者动足了脑筋。小区住户多,难管理。业主委员会成员便走街入户开展持续、高密度的宣传;创新实施积分奖励兑换活动,一个月进小区摆一次摊,广受居民欢迎;孩子们暑期社会实践,小区业委会就发动孩子们做垃圾分类宣讲员,“小手牵大手”做通大人工作……“绣花”精神,心细如发,最终赢得了居民的心。
“垃圾分类原来大家不是很重视,现在重视起来了是件好事。等大家形成习惯,之后推行起来就顺利多了。”在张梅仙看来,每个小区可能情况都有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垃圾分类其实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工作沉下去,才有垃圾分出来,小区才能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