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振扬
今年11月27日,是我国园林一代宗师,著名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的百年诞辰。
本月25日,笔者有幸受邀参加了同济大学主办的隆重纪念大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蔡达峰等来自全国各地的11位代表先后致辞;新书首发式、捐赠仪式、陈从周百年展览开幕式紧锣密鼓;下午三场报告会,延续到晚上8点多钟。陈从周编著了中国园林的第一本书《苏州园林》,是第一个提出中国园林学说,把中国园林推向世界的第一人。在他去世后的十多年里,他的学术思想影响和名声越来越大。他的学术思想和活动远远超越了建筑园林范畴,是同济大学的瑰宝,社会科学的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
路秉杰教授作为弟子和教师代表在报告会上提到了陈老对浙江武义延福寺的评价(我向同济大学领导提了两点建议:一是在《辞海》第七版中录入陈从周辞条,二是组织编写《陈从周年谱》)。我作为来自延福寺家乡的人,去年写过陈从周情系延福寺的姐妹篇,今年九月《解放日报》发表了拙作《陈从周与延福寺》,理清了陈老四次到延福寺勘察检查的基本情况。本文以此为基础略为修改,让我家乡的人们了解陈老不辞辛苦,四顾延福寺的关爱之情,以此表示对陈老百年诞辰的纪念!
有关陈从周教授与延福寺的资料很少,且时间混淆不清。黄滋先生(浙江省古建筑研究院院长)主编的《元代木构延福寺》图文主茂,资料全面,是自古至今集大成者。就陈从周与延福寺的交往情况提到两处,时间有出入,大事记中未见记载。
据笔者考证,陈从周来过延福寺四次,前三次为勘查、调查测绘、检查,最后一次陪同考察,撰文、作诗、题额、摄影,呵护备至,关爱有加。
一九五四年七月勘查
一九五四年七月到延福寺勘查,公开的资料中没有明确记载,陈从周本人也没有说明,但有很多资料可以佐证。一是陈老撰写的《金华天宁寺元代正殿》,发表于一九五四年(载《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12期)。文章开头第一句“今年七月间,我应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邀请,赴浙江作一次初步全面的古建筑勘查,以便提供资料作重点修缮的计划”。文中有七处提到延福寺,如“此种当心间特大的办法,与附近宣平延福寺相同”;写斗拱时“我用宣平延福寺上下欲出跳的情形再来一比,其下檐绝不如此”;后又提到两寺“柱础相同”,“用阑额的方法相同”,“当心间补间铺作始用3朵相同”。可见在写天宁寺之前,陈老到过延福寺。
二是在《陈从周全集·装修集录》。本卷主编段建强先生开宗明义:《装修集录》是由陈从周教授拍摄的照片集成,一九五四年由同济大学教材科印刷出版。陈老写的《前言》落款时间为一九五四年八月。《装修集录、浙江装修摄影图》第135页,有“浙江宣平某民居”门窗照片一帧,第132至133页还有“浙江武义某民居”门、窗照片各一帧。说明八月之前,陈老在武义、宣平逗留时间拍摄,是勘查延福寺的副产品。
三是陈老在《柱础述要》中说,“元代柱础除应用桢形之外,其他形式仍沿用宋代式样,在上海真如寺浙江宣平延福寺等都可以见到。”(载《考古通讯》)1956年第3期。
上述资料足以证明,一九五四年七月陈老第一次到延福寺勘查是确凿无疑的。
一九六〇年调查
“一九六〇年二月,我应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之邀,作了第二次古建筑调查,同行的有该会朱家济委员及路秉杰等同志协同测绘,使我们很顺利地完成了调查工作。我们这次出发经过海宁、海盐、杭州、东阳、义乌及临安等地。”这是陈老在1960年5月写成的《浙江古建筑调查记略》的开篇语。他没有点到武义,这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1958年宣平撤县并入武义县,武义相继并入永康县。同行负责测绘的路秉杰先生(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副会长)是他当年的大弟子、助教。路教授说:一九六○年寒假,我带了4个大学生一同去做测绘工作。陈老要求极高,拿放大镜对着图纸看,有一丝一毫的偏差都要重新测绘。还有物证,测绘图纸标有日期。路教授还说了一个细节,大殿中的佛像,供养人塑像十分精美,胜过山西晋祠的侍女像,所以在作剖面图时,实在不忍心舍弃,把它们画进了图中,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有佛像描绘入图。
一九六三年秋检查
“一九六三年秋天,朱先生(指浙江省文管会委员朱家济先生)与我同去武义检查延福寺元代大殿修理工程回来,我住在华侨饭店,比邻是丰子恺先生。”这次是陈老专程去延福寺检查,所以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写道。(见《陈从周全集、杭绍行脚》1978年夏初)
于是,胸有成竹,趁热打铁,同年十月写成《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元构大殿》。陈老此文的落款时间“1963年10月写成于同济大学”。这与他的散文《杭绍行脚》中说的时间是相吻的。
一九八〇年九月二十七日陪同考察
一九八〇年九月低,陈老陪同日本关口欣也博士到延福寺考察3天,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欣也博士回国后,写了《中国禅宗的发展和南宋五山》一书,请陈老作序。序中首句便是“一九八○年秋,关口欣也君自瀛来华,从游于余”。 “最难忘者驱车武义桃溪,瞻仰延福寺元代正殿,欣也心情激动,几为泪下,盖为东来第一人也,引以为荣。日本建筑史先辈伊东忠太,关野贞诸先生皆未之见也。前岁余东游横滨,欣也执弟子之礼来迎,同话旧情,相对莞尔,道义深也”。
改革开放后,陈老心情舒畅,不顾旅途劳累,常在舟车之中构思诗文。陈老在《浙游杂诗》题引中提到,一九八○年十月,日本关口欣也博士同济大学留学,余忝为指导,相偕赴浙中参观考察,偶有所感,记之以诗。第一首就是《武义延福寺》,曰:“延福相迎喜上眉,我未忘情重到此”;第二首是《别延福寺》,说欣也从东土而来,理解陈对古寺难分难舍,归程又迟迟;第三首是说他自己无法忘情,准备日后“一经一笔上桃溪”,颐养天年,表达了对延福寺特别深厚的感情。
他还为山门外镇澜桥题词“双阙当前一水中,流里迎客樟在望。此延福入门之胜也”。落款“一九八○年重游桃溪,从周”。名下铃印。2007年5月底,我陪中国联通“副总裁游延福寺时”,寺中管理人员出示诗和题词,我拍下他的手迹、照片至今清晰可见。
陈老说十月,疑是返回到上海补录的日子。他作诗的当天应该是9月27日,这个日子我记得比较清楚,是国庆节前的一个星期六。当时我在陶村教书,听说陈老来延福寺,我从未见过大学教授,觉得很稀奇,就装作到寺里采草药,偷窥两位教授,并在日记中有记载。我在大学读书时写过延福寺,题为《古寺千秋》(载浙江师范学院校刊《黄金时代》1982年第3期)。
雄文成经典,传播海内外
陈老的《园林读丛》卷48篇文章,写了35个寺庙或园林古建,一般文后无图,或附一二照片,或平面图,至多添加平面实测图。唯有《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元构大殿文后,附有照片、平面图、平面实测图,还有纵剖面图,横剖面图。可见,陈老对此寺特别重视。照片和测绘成果大多珍藏于同济大学图书馆和浙江省博物馆。武义县文博馆也有少量资料。这对延福寺的发现保护、修缮和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传播作用,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首先发现延福寺,肯定是“元代实物”,将其编入《中国建筑史》,奠定了延福寺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因战乱期间,惜无文章发表,以至“养在深闺人不识”。陈从周继往开来,撰文《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元构大殿》发表于权威杂志《文物》。明确考证大殿建于元代延佑四年(1317年)。是江南元代建筑中建造年代最早的、结构最完整的、是研究宋明建筑发展过渡的实例。详细介绍了延福寺的历史沿革,建筑艺术。被译成日、英等国文字蜚声中外,成为研究延福寺的必读经典之作。推测陈老最早得知延福寺消息源于1935年,林徽因写的《纪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文中有“那年思成到浙江看古庙”之言,这里的古庙即延福寺(陈称此文为“千年绝唱”)。陈从周与徐志摩两家有双重戚谊,熟悉林徽因。日后为徐志摩编写年谱,重修坟墓,足以说明关系非同寻常。此外,陈老还为延福寺题诗、题额,现被广泛使用的延福寺照片,包括镇澜桥,陶村古民居和古桥等,大都是陈老用他那德国劳莱佛莱克斯相机拍摄的,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资料。
陈从周一生致力于发现、保护、挽救古建筑,踏遍天下名园,写下《说园》等鸿篇巨著,受到汪道涵、赵朴初、贝津铭、俞平伯、苏步青和冯其庸等名家的称道,身后列入“名人馆”,是全国建筑界唯一建馆纪念的名人。可谓生为人杰、死亦哀荣。习近平主席在《福州古厝》序中写道:“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与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而建筑的延续和知名,需要有极大影响力的名人呵护和传播。偏隅桃溪的千年古寺,有缘遇上梁思成、林徽因、陈从周这样的名流大家,岂不荣幸之至吗?
近日,除了同济大学,还有浙江大学、杭州、苏州、扬州、昆明等十多个城市与大学举办了陈从周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斯人已去,此情长留,万众追忆,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