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畲族镇后塘畈村今年74岁的陈志伟,从15岁就开始拜师学习蔑匠手艺,18岁出师,至今已60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陈志伟靠蔑匠手艺在生产队挣工分。除了为生产队保障竹制生产用品,陈志伟还到别的村为生产队赚“外快”,远的到过金华、永康等武义周边县市的村庄,一天能挣一块多钱。那时候,能为生产队赚“外块”的村民不多,因此,陈志伟当年也是生产队的一大“能人”。 由于陈志伟做工精细,手巧心灵,肯吃苦,加上人忠厚老实,几年时间就成为当地有名的蔑匠。
田间地头劳作之余,陈志伟就挑着蔑匠担子走村串户做蔑匠活,很多村民都请他上门做竹制品,有时候在一个村里一呆就是个把月。凉席是家家户户的夏日必用品,每户人家都需好几席。一到夏季,除了要做新的,一些破了的也要补一扑,加上这个季节稻子也要收割了,晒稻谷的地簟,装稻谷的箩筐等也是不可缺少。因此,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是夏天来的前夕,陈志伟往往要一早忙到晚。
陈志伟说,做篾匠是一个很辛苦的手艺活,手掌被竹蔑割出一道道划痕是经常的事,往往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砍、锯、剖、削、磨、拉、撬、编、织是篾匠的基本功。其中破蔑是蔑匠最难学也是最主要的一道工序:一根青竹,先要用沉重而锋利的刀剖成竹片,然后将竹皮、竹心剖开,分成青竹片和黄竹片。竹皮部分,剖成青篾片或青篾丝,留下的就是黄竹片,剖出的篾叫黄篾,以离竹皮远近层次的不同,分为头黄篾或次黄篾。青篾最适合编织细密精致的篾器,加工成各类精致美感的篾制生活用品,如用来放针头线脑的小箩筐、托盘等。黄篾柔韧性差,多用来编制大型的竹篾制品,如用来晒稻谷、红薯干等五谷杂粮的地簟。
时过境迁,现在很多农户家已经不再种稻谷,种粮大户的农业生产也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即使在农村,家庭生活也已实现了电器化,当时生产、生活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竹器制品基本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陈志伟的蔑匠活也就渐渐地少了,除了一些老年人舍不得丢掉破损的竹制品叫他补一下,几乎没有人请他做新的竹器制品。但是陈志伟从未放弃蔑匠手艺,每年都做一些篮子之类的送给亲戚朋友,颇受大家的喜欢,这使他发现了新的商机。近几年,陈志伟把做起来的小竹篮、小箩筐等竹制工艺品放到亲朋的店里出售,游客往往拿在手里爱不释手,忍不住会买个一两样。特别是他用竹蔑编织起来的葫芦更是深受游客的喜爱。陈志伟还通过微信在朋友圈销售,多的时候一只300元的竹编葫芦一天能卖掉四五只。陈志伟说,这些葫芦也都是他自己种植出来的,编一只差不多要两天时间,用竹蔑编织好后,再用桐油涂过,几乎可以用一生而不坏,既可以观赏也可以用来装凉开水。以前在田地里干活,大热天的,带出去哪怕放一整天,里面的开水还是清凉的。
在陈志伟的家里,他和老伴拿出一样样竹制品给笔者观赏。很多竹制品虽然看上去有些年头了,但结实而油亮、工艺精致,令人赞叹不已。有的竹制品上还编织上花纹、动物、文字等形状。陈志伟拿过一个编织着5只蝙蝠的小竹箩说,这5只蝙蝠代表着“五福临门”的意思。现在陈志伟家里的竹制品还有数十件,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很多已经用了四五十年,还是结实如初。亲朋好友来家里玩,看了没有不称赞的。竹子生活用品具有绿色环保作用,又有小时的回忆,像小竹篮、竹蒸笼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上门来请陈志伟做,可惜他现在年纪大了,一年到头做不了多少。陈志伟希望有爱好者来学这门手艺,并能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享受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
(王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