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首“棉絮曲” 郑新塘一弹50年 |
|
2018年12月17日 10:28:35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大
中
小 |
|
|
“有两对在正月期间结婚的新人,一共预定了16床手工弹的棉絮,所以这几天一定要赶出来。”柳城畲族镇县后新村的郑新塘、王菊苹夫妇一边忙着加工棉絮,一边对笔者说。
郑新塘介绍,在柳城一带自古就有结婚时把棉絮被作为一种婚嫁用品的习俗。虽然现在这种棉絮被很少有人盖了,但这一习俗至今未变,结婚时还是不可缺少的。一些老年人也还是喜欢这种厚厚的棉絮被,拿旧料来加工的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今年63岁的郑新塘回忆,他13岁时家里来了一位弹棉絮的温州师傅,因家贫,父母就叫他跟着这位师傅学弹棉絮。自此,他就跟着这位温州师傅走南串北弹棉絮,不仅走遍了武义及周边县市的乡村,远的还到过安徽、贵州、湖南等地,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24岁的那年冬天,郑新塘在离家10多里地的桃溪镇项湾村一农户家弹棉絮。结果,这户人家的奶奶看中了郑新塘,特地把在外打工的孙女,也就是现在的老婆王菊苹叫回家相亲。两人一见面,王菊苹见郑新塘老实忠厚,又有手艺,就同意了这件送上门的亲事。婚后,王菊苹也就辞去了工作,跟着郑新塘走村串户弹棉絮。从开始学艺至今,郑新塘“棉絮曲”一弹50年,从未间断。因郑新塘夫妇弹棉絮的工艺好,加上人又热情,价格公道,俩人的生意很是红火,顾客往往都要提前预定。
郑新塘说,纯手工加工的话,一天夫妇俩只能弹出一床棉絮。现在他采用手工和机器相结合的作业方式,提高了不少效率。但也有一些顾客会提出要纯手工弹出的棉絮,这几天弹的就是这样的纯手工棉絮。
只见郑新塘把一条用在碾米机上的宽带子套在腰间,把竹子做的棉杆、木制的棉弩、一根牛筋弦组成的大弹弓挂在身上,手拿同是木制的棉锤“铮、铮”有声地把棉花弹松,理清丝缕。然后夫妇俩各执一个用桕子树做的直径约七八十公分的碾盘半旋转着压实,棉絮成形后,用红绿两种颜色的细线进行横向、斜向各铺44条底线,用约500条白线拉成面线,再翻转弹定型后,根据顾客要求有的用红色、绿色的毛线沾贴上“龙凤呈祥”的字和红色“囍“字、“绿叶”,有的还要贴上龙凤飞舞或鸳鸯戏水等画面,铺上纱网扎角,再压实,一条棉絮才做成。
郑新塘所用的棉锤、棉弩、棉杆、碾盘都透着岁月的光泽。他说,这些家当都已经跟了自己几十年。碾盘是直接从桕子树上锯下来的,这种树做成的碾盘平面有无数个细孔,在碾棉絮时,肉眼看不到的碎棉絮就会被吸进去,使棉絮更平贴耐用。而这张大弹弓是从师父的师父手里传承下来的,犹为珍惜,郑新塘每天都要给弹弓的弦用黄蜡石擦一遍。(王东方)
|
作者: 初审:张莹,终审:周子恒 编辑:张铖倩 |
|
|
|
|
相关文章 |
|
|
企业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