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是中国汉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
据说年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勾章城【现浙江省宁波市】传递到四面八方。宁波一带民间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谚。人们还用年糕印板压成“五福”、“六宝”、“金钱”、“如意”等等形状外观,象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有的则做成“玉兔”、“白鹅”等小动物,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关于春节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眠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
打年糕习俗在浙江地区由来已久,每到农历年底,农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惯。那么,一个美味的手工年糕是怎么制成的呢?传统的手工年糕的诞生过程是这样的:把大米用清水洗过之后,用机器碾成白里透红的米粉;紧接着,往米粉里加点水,然后像和面一样将它搅均;再把米粉用筛子筛一下,让米粉筛得均匀;筛好后的米粉便可以上锅去蒸了;接着力气活来了,将蒸熟后的米粉倒在石捣臼里,一人抱起舂头“打糕”,另一人用浸过水的手将石臼里的粉快速翻动;最后,打好的粉团被搬上桌,现场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体验“做年糕”,用印糕板把年糕做出元宝、鱼形、玉如意等,图个吉利。
|